關于市政協第十四屆四次會議20253193號提案的答復
〔答復類別:A類〕
何艷霞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公共應急能力的建議》(市政協十四屆四次會議20253193號提案)已收悉,我單位高度重視高度重視,現將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高標準、高投入打造應急指揮中心,推動應急指揮決策水平進一步提高。
一是硬件方面,市應急指揮中心與110指揮中心、119指揮中心、海上搜救中心、聯排聯調中心、氣象預警中心等專項指揮機構通過短信平臺、視頻聯網等方式建立突發事件信息聯絡機制。二是軟件方面,投入2000萬元建設市應急管理綜合平臺和應急管理基礎信息數據底座。作為“部省統建,市縣應用”試點城市,推動市級平臺與部、省平臺打通統一身份認證。三是日常管理方面,365天實行局分管領導+局值班干部+應急指揮中心坐席人員24小時在崗值班,全天候應急處突。
二、體系、科技兩手抓,推動我市防汛防臺風能力進一步增強。
一是創新“12346”新型防汛指揮體系。以1個戰時指揮部為核心統領,提升專群2類救災搶險隊伍,聚焦3份責任清單,通過4個數字網絡系統和6套響應指導手冊,強化統一指揮、協同作戰能力。二是推進全域水系綜合治理。建成城區水系聯排聯調中心,“一張圖統排澇”,聯排聯調城區上千座庫、湖、河、池、閘、站、廠,效率提高80%,調蓄效益提高50%以上。6月26日,住建部在我市召開現場會,推廣相關經驗做法。三是科技賦能信息報送和精準預警。建設市防汛防臺風應急響應系統,規范23個部門220條信息報送模板,提升信息統計時效。建設防汛應急短信靶向系統,第一時間“叫應”,第一時間發布預警短信,已發出150萬條。
三、構建“1+6+3+N”應急物資儲備新格局,推動應急物資儲備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
采用“實物儲備+協議儲備+產能儲備”模式,成立1個市應急綜合保障基地,集應急物資倉庫、市級避災點、社會力量培訓基地、大學城片區前沿指揮部等功能為一體。推動在晉安、長樂、閩侯、福清、連江、永泰設置6個應急綜合保障中心,輻射周邊,確保物資1小時內投送到位。加上市本級城市消防、森林消防、應急救災等3個物資儲備庫。同時,以縣(市)區應急物資儲備庫、鄉鎮(街道)應急救援站、村(社區)均建有自然災害避災點、行業部門85個應急物資庫為延伸,基本滿足啟動Ⅱ級應急響應需求的應急物資。
四、緊盯基層短板弱項,推動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進一步夯實筑牢。
一是加強網絡站點建設。用三年時間全覆蓋建設“一鎮一站(應急救援站)”“一村一點(應急救援點)”,打通基層應急救援“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建成142個應急救援站(82.08%)、2119個應急救援點(77.05%)。二是加強裝備更新迭代。利用2個國債項目(其中國債資金1.05億元、地方配套0.63億元),為1支市級、10支縣級、169支鄉鎮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配備3482臺(套)裝備。省內率先出臺《福州市自然災害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應急救援裝備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規范裝備管理使用。三是加強隊伍整體素質。扎實推進省委省政府“基層應急能力提升工程”為民辦實事項目,深化應急管理干部“實戰大練兵”,組織開展公眾應急能力培訓和應急管理能力提升專題培訓,有效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水平。
五、建立完善應急預案體系,逐步加強預案的運用實效。
我市應急預案總體上為1+N+X體系,即總體預案+專項預案+部門預案。在應急預案體系建設過程中,我局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人手,不斷提升應急預案的科學性、針對性及實用性。
一是明確各級應急預案定位。市縣級專項和部門應急預案重點規范市(地)級和縣級層面應對行動,落實相關任務,細化工作流程。鄉鎮(街道)應急預案重點規范鄉鎮(街道)層面應對行動,側重明確突發事件的預警信息傳播、任務分工、處置措施、信息收集報告、現場管理、人員疏散與安置等內容。村(社區)應急預案側重明確風險點位、應急響應責任人、預警信息傳播與響應、人員轉移避險、應急處置措施、應急資源調用等內容。
二是規范預案制修訂流程。我局制修訂中根據需要組成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小組,吸收有關部門和單位人員、專家及有應急處置工作經驗的人員參加,并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緊密結合我市實際,在開展風險評估、資源調查、案例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在征求意見環節,廣泛聽取意見,組織專家論證,并做好相關應急預案的銜接,重要事項書面征求意見。必要時,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三是重視動態管理。落實應急預案演練制度,通過桌面演練、功能演練、全面演練,對各層級應急預案所涉及的單位、人員、裝備、設施等組織演練。通過演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修改完善應急預案,實現動態優化。
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專此答復。
領導署名:葉 軍
聯 系 人:李文杰
福州市應急管理局
2025年7月22日
(此件主動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