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市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第1116號建議的答復
《關于做強番薯文化產業的建議》(第1116號)收悉。現答復如下:
感謝您對我市番薯產業和“三農”工作的關注,并為推動該項工作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近年來,我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番薯產業提質增效,做強番薯文化產業取得了一定成效,結合您的建議和我局職能,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強番薯產業發展規劃
(一)加強番薯生產發展規劃。番薯作為我市重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僅次于稻谷。根據《“十四五”福建省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建設規劃實施方案》(閩農綜〔2022〕117號)“到2025年,力爭我市甘薯種植面積33萬畝以上”的要求,我局按照“挖潛力、優品質、增效益”思路,積極擴種優質鮮食甘薯,適度發展加工專用型甘薯。2024年全市番薯種植面積34.4萬畝、產量(折糧)15.1萬噸,分別占全市糧食種植面積的27.4%和產量的31.5%。其中,長樂區種植番薯3.3萬畝、產量1.9萬噸,占全市種植番薯面積的9.6%、產量的12.6%。一是推進番薯產業提質增效。近年來,我市持續開展糧油作物高優示范推廣,開展優質特色甘薯品種的引進、培育和示范,給予政策資金補助,推動番薯產業升級。如,2024年在長樂區湖南鎮仙宅村引進莆薯、泉薯19、福寧薯23、龍薯35、福薯34進行試驗,畝產量分別達1145.24公斤、1753.66公斤、1155.16公斤、1453.89公斤、1294.46公斤,新品種具有優質高產特點,顯著提升了農戶收益。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我市持續加大番薯生產政策資金扶持,將番薯生產列入中央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市“糧八條”補貼,支持番薯生產列入縣級惠糧政策補貼,鼓勵拋荒耕地復種番薯、果茶園套種番薯和支持對番薯生產開展社會化服務補貼。2024年,我市累計投入番薯生產補貼資金達到127.3萬元,有力促進規模種植番薯的發展,涌現出羅源凱榮農業專業合作社、福清市禾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5家種植番薯面積5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此外,2024年全市摸排整治的撂荒耕地中80%以上地塊復種了番薯,番薯種植為整治撂荒耕地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加強保護番薯文化傳承規劃。一是推動番薯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根據《福建長樂番薯種植系統保護與發展規劃》,按照保護與協調發展原則,將長樂番薯種植系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區劃定為:鶴上鎮為核心的農耕文化保護區和文嶺鎮為核心的生態種植保護區。農耕文化保護區在盡量保持遺產原貌的前提下,發展特色產品生產和加工,遺產研學、傳統農事活動和農耕文化體驗等產業。生態種植保護區重點實踐傳統的生態種植模式、間作種植模式、傳統生態農業技術、傳統民俗文化、農耕文化景觀等產業,進一步推動長樂區番薯產業的可持續管理、傳統農業文化體系的傳承。二是鼓勵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具有重要歷史人文價值、對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有重要借鑒意義的傳統農業系統,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有助于提升長樂番薯品牌影響力和可持續發展。2023年9月“福建長樂番薯種植系統”入選第七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2024年5月在鶴上鎮青橋村舉辦農業文化遺產申遺成功揭牌儀式,6月在文化遺產核心保護區設立申遺成功紀念碑。積極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做好申報前期準備,鼓勵加大對長樂番薯的歷史、生態、經濟、文化價值等深入研究,更好地挖掘傳統農業價值,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實現遺產地的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
二、推進番薯農文旅產業發展
(一)挖掘番薯文化魅力。擦亮“長樂番薯”這塊金招牌,深度挖掘長樂番薯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價值。2024年9月28日,福州市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長樂分會場活動在番薯之父陳振龍的故鄉——福州市長樂區鶴上鎮青橋村盛大開幕,活動以“尋根振龍 唱響豐收”為主題,旨在紀念陳振龍引種番薯的偉大貢獻,弘揚先賢精神,全面展示長樂區番薯產業的豐碩成果和獨特魅力。并主持拍攝《番薯情》宣傳短片,大力宣傳陳振龍“愛國愛鄉”、“敢為人先”的精神以及陳振龍子孫六代致力于番薯種植與推廣的農業版的“愚公移山”精神,聚力品牌提升,深化融合發展。
(二)加大番薯品牌宣傳。加強番薯品牌創建,聚力品牌提升,2024年7月“長樂番薯”榮獲省農業農村廳授權使用“福農優品”品牌標識,8月“長樂番薯”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加強“長樂番薯”文化宣傳,擴大品牌效應,以組織辦展、參展為契機,鼓勵番薯種植加工企業參加5.18、海峽兩岸農博會等展會,展示“番薯燒”、“番薯粉”、“番薯丸”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番薯加工產品。加強拓展宣傳渠道,加大番薯產品和文化宣傳力度,利用短視頻、直播、社交媒體等宣傳渠道,提升番薯品牌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三、推進番薯加工產業發展
(一)培育加工龍頭企業。支持福清市樂得利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申報福州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促進番薯加工產業規模化和標準化,不斷提升精深加工產能,增強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引導福園公司、天貴農業等企業擴大番薯種植面積,積極與福建省農科院開展番薯種植育種技術科研合作進行對接,引進甜度、糯度、淀粉含量等高品質番薯新品種,力爭再建設一批標準化、規范化的番薯規模化種植基地,不斷提升番薯種植企業競爭力。
(二)推進番薯產業集聚發展。我市持續推動特色現代農業集聚發展,我局制定了《福州市“一村一品”專業村建設實施方案》,培育形成一批主導產業優勢特色鮮明、質量效益顯著、聯農帶農緊密,實現產村融合發展,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一村一品”專業村,不斷提升加工產能。2024年。全市培育番薯生產為主導產業的“一村一品”專業村4個(福清市、閩侯縣、晉安區、長樂區),累計投入補助資金100萬元。
我市番薯文化產業工作近年來取得一定的進展,但還存在正如您所言,效益不高、品牌不響、鏈條不長、產業主體較少等方面問題。下一步,我局將結合您的建議,立足我市實際著力推動以下幾項工作:
1.落實政策扶持。我市將堅決貫徹糧食生產黨政同責要求,落實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完善扶農惠糧政策,適當提高對規模種糧大戶的補貼標準,穩定增加番薯種植面積和產量,為番薯產業發展打好基礎。2025年,規模種植番薯30畝以上繼續享受與其他糧食作物同等補貼標準,預計畝均補貼220元,比2024年畝均補貼170元。增長30%。同時,依托《加快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十條措施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持續推動福州番薯的種植、加工、技術創新、產業園建設,做大做強福州番薯產業。
2.打造番薯文化品牌。結合鄉村振興,配合名城委、文旅局和文物局等部門,實施古厝古建筑重點保護項目及鄉土建筑等文物保護利用工程,支持長樂區以愛國教育為主題,完善陳振龍故居與紀念館的建設。繼續通過組織參加舉辦各類特色農事活動、會展活動、農文旅融合活動等,講好“長樂番薯故事”,提升我市番薯文化的品牌影響力和番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番薯產業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鼓勵我市番薯產品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加強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鄉村特色產業品牌IP建設,統一包裝、統一商標,打造有特征標識、產地身份的“鄉字號”“土字號”農產品品牌。
3.延伸產業鏈條。進一步加強番薯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力度,廣泛開展優質特色新品種引種和配套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建立綠色高效示范基地,不斷提高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同時,強化番薯產業聯農帶農機制,引導種植戶進行地瓜干(餞)、地瓜粉等粗加工產品生產,推動精深加工。不斷延長番薯產業鏈,實現產供銷“一條龍”,走出一條“龍頭帶動+科技支撐+產業延伸”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4.發展番薯產業主體。支持規模經營番薯主體的發展,鼓勵以番薯產業為主體的“一村一品”建設,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番薯生產。推進綠色化生產,推廣優質特色高效品種,強化地方特色品種保護、利用。
領導署名:張宏彥
聯 系 人:陳濟忠
聯系電話:88700351
福州市農業農村局
2025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