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深圳市慢行系統骨干網絡布局及試點實施方案》

日期:2020-09-25 15:54 來源: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 | | |

  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慢行提升已成為“新城市主義”的重要抓手。國內外先進城市近年來將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放在發展慢行交通,打造綠色出行體系上。從歷史發展來看,由于機動化快速發展,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慢行交通經歷了快速萎縮的過程,出行需求一度被忽視。隨著交通擁堵的加劇,城市居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慢行交通逐步開始回歸。受限于道路空間和慢行專用道的缺失,慢行交通距離總體發展目標仍有較大差距。

  為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構建綠色交通出行新格局。深圳市近日發布《深圳市慢行系統骨干網絡布局及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在既有慢行格局和新一輪上位規劃的指導下,開展慢行交通骨干網絡研究,以進一步提升慢行出行品質

  《實施方案》著重梳理了深圳慢行交通系統基本現狀:

  步行交通發展平穩,自行車發展出現瓶頸。深圳目前步行交通分擔率保持在45%左右。自行車分擔率僅8.2%,距離15%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

  慢行需求有待挖掘。全市機動化出行中,5公里內占比35%,10公里內占比65%。高峰時段,區域間關鍵通勤通道常發性擁堵嚴重,重要軌道區間客流高度飽和,機動化通勤體驗較差。總的來看,全市中短出行比例大,存在大量慢行通勤需求待挖掘。

  慢行網絡不連續,規劃功能未實現。從規劃層面來看,提出的自行車道網絡規劃主要為“片區單元發展”模式,片區、組團間缺少聯通道,不能滿足跨片區自行車出行需求。從落實層面看,截至2019年底,深圳市自行車道已建設約1759公里,設置率僅14%,總體覆蓋率不高,導致行人和非機動車混行嚴重,安全性及舒適性不足。

  為解決慢行系統存在的問題,提升深圳慢行通勤出行比例。《實施辦法》提出構建由“自行車快速路、干線主廊道”兩個等級組成的慢行交通骨干網絡,與既有的主廊道、連通道、休閑道形成了全覆蓋的骨干、片區網絡及綠道網絡,進一步完善西祠那個車道劃分等級系統。

  自行車骨干網絡布局遵循串聯城市各組團核主要辦公、商業、居住中心,覆蓋人口最優的原則。同時考慮重點交通樞紐、軌道站點連接和城市景觀的需求。優先選擇各重點片區既有慢行通道進行提升改造。盡可能選擇有改造空間的道路進行布設,選擇順直的線路,保證出行速度。最終形成“組團+串聯”的完整慢行骨干網絡結構。

  在斷面形式上,慢行通道與機動車道采取物理空間隔離的措施,根據道路景觀筆筒選擇綠化帶、護欄等形式。交叉口可根據實際情況考慮立交形式。若無條件采用立交的,可采取信號優先等措施保證慢行路權。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