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洋里鄉以“我在鄉間有畝田”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喚醒撂荒地 打造“希望田”
閩侯洋里鄉以“我在鄉間有畝田”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9月10日,一場以“黨旗映田間 共商耕耘計”為主題的“我在鄉間有畝田”現場交流活動在閩侯洋里鄉茶苑村火熱開展。
近年來,閩侯縣持續深入開展“我在鄉間有畝田”活動,發動全縣各級機關在職黨員認籌認種拋荒農田耕地,以實際行動保障糧食安全,推動鄉村振興。截至目前,全縣已有2100多名縣直機關在職黨員認籌認種約476.54畝拋荒農田耕地,極大地激活了鄉村發展新動能。
科技特派員(左一)指導農戶種植。通訊員 李煜晗 攝
從“荒地”到“良田”
閩侯縣地貌多樣,其中60%的耕地集中在山區、半山區,多為零散的山垅田,地塊小、坡度大、基礎設施薄弱,加上機械化作業難、種植成本高、市場收益低,不少耕地逐漸被棄種拋荒。
為了盤活耕地資源,閩侯縣將“我在鄉間有畝田”活動作為重要抓手,持續發動全縣各級機關單位帶頭認領耕地、種植糧食。僅今年以來,閩侯縣就有78家單位認領撂荒耕地共180.26畝。春耕時節,一塊塊撂荒地在復墾精耕中逐漸“蘇醒”,蛻變為綠意盎然的“希望田”。
茶苑村的梯田就是一塊成功種植的“希望田”。這片郁郁蔥蔥的土地,幾年前曾是雜草叢生的撂荒地。“其實這里的土壤條件并不差,可偏偏受限于坡度大、位置偏遠的地理條件,村民們都不愿意花精力耕種,久而久之就荒了。”茶苑村黨支部書記林立平說。
轉機發生在2022年。這一年,茶苑村打破發展困局,創建閩侯縣豐成農業專業合作社,將流轉而來的撂荒地開展“宜機化”復墾,通過平整土地、優化田塊布局等方式,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土地收益率。目前,村里已成功流轉并改造撂荒耕地258畝。
“我在鄉間有畝田”活動的開展,更是為茶苑村的土地盤活工作增添新動力。如今,茶苑村已與55家閩侯縣各單位達成結對共建,累計吸引各單位認種耕地120.86畝。“以前種地,總擔心種出來的糧食賣不出去,現在有單位認種,我們只管好好種,收入有了保障,干活也更有勁頭!”村民林立湘告訴記者,這種模式真是雙贏,不僅充分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提高村集體收入和村民收入,也讓認種單位的黨員志愿者收獲綠色農產品。
從“認種”到“種好”
“我在鄉間有畝田”不只是“認種”,更要“種好”。為讓土地多產糧、村民多增收,閩侯縣在技術服務上精準發力,組建科技特派員、農業技術專家組成的專業技術服務團隊,定期上門指導。從適配當地土壤的優良品種篩選到科學的栽培管理技巧,再到低毒高效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全方位幫助村民解決種植中的急難愁盼。
“這兩年,我們聯合省農科院、市菜科所,特意在茶苑村開展種植實驗,就是要摸準路子,找到最適合這里的產業方向。”因為常年跟土地打交道,科技特派員汪秀云被曬得黝黑。她告訴記者,結合茶苑村海拔高的特點,當地重點發展高山種植,同時通過采取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套種、輪作的方式,一年種植三季,形成春種馬鈴薯、夏種毛豆玉米、秋種白蘿卜萵筍的高山農作物產業格局,有效提高耕地畝產出效益。
如今,在技術團隊的幫扶下,茶苑村的撂荒地不僅變成了作物繁茂的“豐收田”,更成了村民的“致富田”。2024年,茶苑村實現村集體收入29萬元,同比增收15.2萬元,參與土地流轉村民人均增收3.5萬元。這份實實在在的收益,讓村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不斷提升。
從“種田”到“興村”
“我在鄉間有畝田”活動在鄉村和機關干部之間搭起一座助農橋梁,讓機關干部來到田間地頭,了解村民最需要的是什么,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開拓了新的作為空間。
“今后得把直播用活!鏡頭對準村里的蔬菜、生態大米,讓好東西走出去!”在“我在鄉間有畝田”專題座談會上,機關干部與村干部圍坐一圈,圍繞助農增收的新路徑熱烈討論,你一言我一語間,滿是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鮮活思路。
討論有了方向,行動更得跟上步伐。座談會后,閩侯縣稅務局、融媒體中心、供銷社等多家部門與村集體簽訂助農共建協議,圍繞資源共享、技術支持、產銷對接、活動聯辦等方面開展合作。“我們就是要以黨建為紐帶,把各部門的力量聚起來。”閩侯縣委縣直機關工委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黨建領航打破職能壁壘、打通協作堵點,將原本分散在不同領域的資源、技術與服務擰成‘一股繩’,為‘我在鄉間有畝田’活動走深走實注入強勁動力”。
如今,在各方合力推動下,曾經閑置的拋荒地重煥生機。而這片復蘇的田地,也成了機關黨員干部踐行初心的生動實踐平臺。“以前總在辦公室里處理工作,現在走到田間地頭,才真正體會到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也更明白作為干部,必須把助農的責任扛在肩上,才能不負群眾的期待。”閩侯縣稅務局干部李嘉星說,接下來,將繼續發揮崗位優勢,幫村里對接更多資源、解決實際難題,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