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城市園林綠化“十四五”發展規劃
福州城市園林綠化“十四五”發展規劃
福州市園林中心
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一、“十三五”回顧
城市園林綠化作為關乎民生福祉的重要城市基礎設施,受到福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并一直得到優先發展,截止2020年,我市建成區總用地面積約305.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2.62萬人。建成區范圍內綠化覆蓋面積增長至13861.07公頃,綠地率提升至42.24%,綠化覆蓋率提升至45.40%,公園綠地總面積為5259.22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35m2/人,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95%。(指標統計說明詳見附則)
回顧“十三五”期間,福州市著力畫好“山水畫”,在全市統籌規劃建設環山步道130多公里、濱水綠道600多公里、生態公園15個,20公里長的郊野福道串聯公園36個景觀節點,充分展示出福州“山、水、城”和諧統一的城市風貌。
顯山露水,自然融合,綠色生態福利廣泛釋放。以生態、自然理念,發揮福州山、水優勢,建成了一批在市民中間有熱度、有影響的城市生態公園與“無障礙”休閑步道,如晉安公園、流花溪公園、金牛山福道等;打造最美晉安河,聯通西湖左海,改造提升冶山公園、屏山公園、于山風景名勝公園,建設提升公園綠地8000多畝。推進福道、攬城棧道、閩江兩岸休閑道等各類城市生態休閑綠道共1295公里。
綠滿榕城,綠進萬家,城區園林綠化環境顯著提升。堅持植綠造蔭、綠蔭惠民,以市民可享用的綠色空間為重點,建設提升可進入式綠地,林蔭網絡進一步完善。創新總結加密、加厚、填空白、加品種、添層次等15種城區精準補綠、精細提升的綠化提升模式,已成為福州各縣市區和其它城市的經驗參考。
串綠成線,串珠成鏈,市民身邊多了一大批休閑空間。通過濱河串珠公園、道路串珠公園、社區串珠公園建設,公園綠地網絡和公共空間網絡進一步完善,在市民身邊建設了一大批暢通、便利的小公園,拓展了市民的生活空間,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質。持續創新“園林+”理念,“保姆式服務、體驗式設計和清單式管理”等機制,注重“小工程,大民生”,公園的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
綜合施策,綜合治理,推動公園與市民生活零距離。開展“市民園長”制度積極引導熱心市民參與城市公園管理;“公園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豐富市民業余文化生活,推動公園與市民生活零距離。依托“福州園林”微信公眾號,開發了“綠色銀行”網絡小程序,廣泛鼓勵和引導市民參與園林綠化,推廣庭院綠化和家庭園藝,增厚社會愛綠護綠氛圍。精細管理、精致品質提升,打造道路綠化高品質、高顏值。
精細管理、精致品質提升,打造道路綠化高顏值。公園精細化管養水平進一步提升,公園智慧化、智能服務更加完備。全面推行道路綠化社會化養護,常態化開展花化美化,認真做好園林植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防治工作,建立五城區范圍內完整的古樹名木檔案資料,園林搶險救災的響應速度和效率極大提升。
二、規劃范圍與期限
本次規劃范圍參照《福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在編),規定的福州市中心城區范圍包括:鼓樓區、臺江區、晉安區、倉山區、馬尾區、長樂區以及閩侯縣(荊溪鎮、上街鎮、南嶼鎮、南通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
規劃實施期限為2021年至2025年。
三、 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要求,堅持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考察時提出的“把這座濱海城市、山水城市建設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眾”建設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緊緊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將城市生態、生產、生活融入公園,按照“保生態、強結構、提功能、顯文化、惠民生”的總體思路,完善城市綠地結構及功能,提升公園品質,全面梳理,整體統籌,突出文化挖掘,突出打造特色,推動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雙提升,努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原則要求
1.生態優先,突出山水之美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順應城市山水格局,加強對城市所依托的山體、河湖水系、林地、生物物種等自然生態資源的保護,堅決糾正急功近利、貪大求洋等違背科學發展觀和自然規律的建設行為。
2、以人為本,完善綠地功能
強調以人為本,從人的感受和需求出發,重視城市居住區環境的改善和建設,在增加綠量、提高綠地率的同時,提升城市整體的綠化質量與開放性;豐富城市綠地形式,為市民喜聞樂見的休閑娛樂活動提供高質量的空間場所,保證生態產品供應的普惠公平,形成環境優美的人居環境。
3、因地制宜,深化資源節約
要以“節地、節水、節材”和“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減少城市空氣和水體污染、減少城市建筑和基礎設施能耗”為核心,在城市園林綠化規劃、設計、建設和養護管理各個環節中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少資源消耗和浪費,獲得最大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4.突出特色,共享山水之樂
福州具有十分明顯的山水城市特征,城內“百河縱橫”“群山林立”,同時作為千年閩都,名勝古跡眾多,自然景觀與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互相融合。應高度重視保護城市豐富的山水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名城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風貌資源,實現顯山露水、繼承和弘揚地方文化,創造多層次、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園林綠化風貌。
5.科學管理,全民共建共享
明確城市政府責任,強化政府在資源協調、理念引導、規劃控制、財政投入等方面的作用,鼓勵民間資本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進入園林綠化的運營和養護,提升社會公眾在園林綠化規劃、建設和管理各個方面的參與度,實現全民“共建共享”的和諧發展。
(三)發展目標
——山水更優美。生態優勢持續鞏固,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城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土空間整治與生態修復工作取得系統性成效,福州都市圈生態系統質量進一步提升。顯山露水,以山海城市為主體的生態景觀風貌特色更加彰顯,城鄉統籌的市域園林綠色生態空間網絡更加完善,園林綠地的生態服務功能應用取得創新性進展。
——結構更完善。加快落實公園城市的空間體系建設,結構清晰的城市公園體系基本建成,具有福州特色的“城園同構”示范作用進一步增強。城市綠地建設持續推進,綠地結構更加完善,新老城區發展的協調性明顯增強,綠道網絡更暢通,服務范圍更廣,公園綠地分級配置、均衡布局、豐富類型、突出特色、網絡串聯基本實現,園林綠地布局的均衡性明顯提升,綜合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城市更美麗。“市民—公園—城市”三者關系進一步優化,“城在園中”的大美公園城市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新區新城、老舊小區改造、閩江精品景觀帶、歷史文化街區和風貌區中的園林綠化提升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數字峰會”“世界遺產大會”等重大活動配套園林綠化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綠色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建成更高水平的高顏值美麗福州。
——文化更凸顯。園林綠地的閩都文化內涵更加凸顯,古樹名木保護體系更完善,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歷史文化名園建設與文化活動的結合更緊密,以園林綠地為載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福道”等福州特色的園林綠化品牌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功能更強大。“公園+”模式的推廣應用進一步深化,園林綠地在拉動消費、公共服務、防災避險等功能進一步增強,公園綠地與生態體驗、文化體驗等新興業態的融合更加廣泛,鼓勵消費新動能、新模式發展的相關功能更顯著,與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結合更充分,實現生態價值向社會、經濟價值轉化。
——人民更幸福。人居環境和社區品質進一步優化,形成園林綠地建設與城市發展新理念相適應的普惠共享格局,“綠色銀行”“園林課堂”等園林特色活動常態化繼續深入,園林綠化的人文關懷特質日益彰顯,人民群眾在園林綠地及相關活動中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管理更健全。城市公園精細化、數字化管理體系、突發事件監測和應急響應體系更健全,規劃和導則指引體系更完善,打造一批技術領軍人才,強化園林行業發展人才支撐和科技支撐,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綜合治理體系。
(四)發展指標
為實現上述發展目標,同時與福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城市各個片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指標要求相結合,綜合擬定至2025年:
持續維護好福州山水骨架建設山水城市,在此基礎上以“公園城市”為目標,實現建成區內綠地率不低于40.6%,綠化覆蓋率不低于43.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同口徑不少于14.85㎡,公園綠地500m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于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