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科學技術局2023年以來工作總結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2023年以來,福州市科技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省科技廳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城”專項行動,持續推進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福州片區、科創走廊建設,穩步提升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開啟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建設的新局面。
(一)打造創新高地,提升創新能級
科創走廊建設全面深化。創新式打造“一城四區,十片多點”科創走廊,推進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建設,截至2024年5月底,全市科創走廊累計建成580.5萬平方米。科創走廊承載能力顯著提升,生成載體建設項目141個,總投資650.3億元;建設創新創業載體149個、研發公共服務平臺293個。圍繞新賽道精準發力,科創走廊范圍項目簽約103項,總投資65.63億元,已聚集高新技術企業2408家,占全市高企數的53.4%,是科創走廊建設前的2.78倍。引才聚智效應凸顯,吸納各類高層次人才11986人。
國家自主示范區建設水平穩步提升。推進國家自主示范區福州片區建設,圍繞“五大工程”,實施十四項專項行動,完成福州片區“一區多園”上年度考評工作,以績效考評為抓手,推出創新舉措67項。圍繞打造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的目標,高標準推進一流大學城、福州高新區、福州軟件園建設。
(二)布局創新平臺,塑造競爭優勢
支持建設省創新實驗室。加快推進閩都創新實驗室建設,3月18日,李強總理調研閩都創新實驗室,對實驗室推進產學研融合相關做法給予充分肯定。目前,實驗室累計投入建設經費12.12億元,閩都創新實驗室大樓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實驗室積極謀劃建設微納中試平臺等重大科研設備建設;完成重大創新成果10多項,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80多項。推進東方電氣(福建)創新研究院,打造了全球首個海上風電無淡化海水直接電解制氫示范工程。
持續推進科技研發平臺建設。加強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等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目前,全市擁有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國家級3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4家)、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國家級8家)、新型研發機構等共計419家。推動福州市政府與福大開展校地新一輪戰略合作,簽訂了第四輪合作協議,建立組織保障,首期經費2億元已撥付到位。推進福州市政府與同濟大學市校合作,簽訂了《福州市-同濟大學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合作協議》,推動更多科創平臺項目落地。
(三)增強企業主體地位,蓄積創新動能
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加快高企培育由“提速增量”向“提質增量”轉變。強化政策宣導,挖掘梳理超3000家科技型申報潛力企業,通過線上線下開展了75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培訓會,5000余家企業參加培訓。目前,福州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達4509家,繼續保持全省首位;全市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2711家,占全省的37%;認定124家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總數達749家,占全省23.8%。2024年,推薦759家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占全省申報數的52%。
加快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加快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創業孵化鏈條,2023年以來,福州市新增1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省級眾創空間12家;市級孵化器5家,市級眾創空間47家;市級星創天地5家。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2家,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33家,其中國家級8家、省級23家;市級以上眾創空間(星創天地)192家,其中國家級16家、省級37家,有力充實高企和創新創業后備梯隊。
(四)集聚創新資源,激發創新活力
實施R&D穩增計劃。繼續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分段補助、配套獎勵等普惠政策,引導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我市企業科研投入資金持續加快增長。2023年,4920家企業研發費用稅前抵扣額173.6億元,兌現全市309家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減免所得稅額9.06億元。2022年我市全社會R&D投入達283億元,比增9.9%,R&D投入強度達2.3%。
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構建多層次科技金融體系,加大對科技型企業信貸投入,拓展政銀合作,與農行福州分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深化與興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銀行戰略合作,打通政銀企信息互通的“最后一公里”,引導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傾斜。持續推進“高新貸”、“科技貸”、“科特派貸”等特色金融產品建設,豐富科技金融的“工具箱”,幫助科技企業融資降本,截止2024年6月底,累計發放“科技貸”131.67億元,“高新貸”18.34億元,“科特貸”6300萬元。
(五)推動產學研融合,加速成果轉化
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圍繞我市16條產業鏈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省市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掛帥”攻關項目59項,支持經費1.15億元,有力推動我市在大數據等重點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
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持續開展走進高校院所“成果轉化直通車”推介活動,累計舉辦13場,推介可落地轉化的科技成果89項。優化完善福州市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APP功能,目前,APP匯聚了3935項科技資源,發布技術需求240項,已實現對接21項,并向福州都市圈和閩東北協同發展區推廣延伸。積極培養我市科技服務中介機構,目前,在榕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達65家。推進我市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工作,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落實。2023年以來,向技術輸出方、輸入方和科技服務機構兌現獎勵資金622.12萬元。2023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05.1億元。
(六)壯大人才隊伍,優化創新環境
加強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支持。出臺《福州市科學技術局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規則》。2023年,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2人,省“創新之星”“創業之星”計劃入選2人。評選2023年度市“榕創之星”18人。在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獲得2021年省科技獎118項,位居全省第一。
做優省會特色的科技特派員工作。進一步優化隊伍結構,突出大院大所、高層次人才等“高位嫁接”,組建食用菌、茶科技、預制菜等十個科技特派員產業定向服務團,專項設立臺灣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加大產學研用金的五度融合力度,鼓勵結成長效機制的利益共同體。全面建設市縣兩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設立“科特貸”產品助推科技金融雙驅發展。截至目前,福州市累計選認市級科技特派員4200多名,認定星創天地35家,實現鎮村全覆蓋和一二三產業全覆蓋。
二、下一步工作舉措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重點抓好五個方面:
一是持續推進創新載體建設。發揮自創區福州片區先行優勢,高標準推進一流大學城、福州高新區、福州軟件園建設。加快打造科創走廊,持續推進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建設,布局統籌全市科創走廊產業差異化發展,加快培育賽道重點企業,推動現有載體向專業化升級,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二是持續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做優閩都創新實驗室、東方電氣(福建)創新研究院等高端創新平臺。緊扣“1+6+4”模式,加強福州海洋研究院等海洋科創平臺建設,謀劃創新項目,做強轉型升級動力源。推進與福州大學開展新一輪校地戰略合作,助推大學城、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建設。
三是持續培育壯大創新主體。繼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統籌擴增量、優存量、提質量,健全梯次培育機制,保持高新技術企業快速增長。加大研發投入,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通過項目和金融支持,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落實分段補助、加計扣除等普惠政策,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四是持續深化產學研深度融合。健全完善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掛帥”攻關機制,加快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加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持續深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建設,持續開展走進高校院所“成果轉化直通車”推介活動,充分發揮技術轉移機構作用,促進產業與成果對接。
五是持續營造良好創新創業創造環境。提升雙創載體水平,開展國家級、省級各類科技人才培育計劃,推進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優化科技特派員隊伍結構,保持科技特派員鎮村全覆蓋,實現一二三產業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