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福州市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07年計劃草案的報告
市十三屆人大一次
會議文件(十三)
關于福州市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執行情況及2007年計劃草案的報告
(2007年2月5日在福州市
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福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林鐘德
各位代表:
我受福州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會報告福州市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07年計劃草案,請予以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會議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6年,為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省會中心城市建設,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圓滿完成市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取得了“十一五”規劃實施的良好開局。初步統計,全市生產總值165694億元,增長122%;財政總收入23572億元,增長20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5253億元,增長195%。
(一)三次產業穩健發展。第一產業增加值18617億元,增長36%;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084億元,增長41%;糧食總產量9836萬噸,增長09%;蔬菜產量27587萬噸,增長37%;水果產量2833萬噸,增長20%;食用菌產量717萬噸,增長147%;植樹造林11817公頃,其中速生豐產林6699公頃;肉類產量4850萬噸,增長12%;茶葉產量120萬噸,增長50%;水產品產量17477萬噸,增長20%。第二產業增加值78517億元,增長152%,其中工業增加值67873億元,增長172%;建筑業增加值10644億元,增長32%。全部工業總產值254432億元,增長19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22881億元,增長217%;主導產業的電子工業總產值50640億元,增長227%,紡織工業總產值24290億元,增長274%,冶金工業總產值15060億元,增長476%;高新技術工業產值78259億元,增長142%。全社會用電量17504億千瓦時,增長153%,其中工業用電10761億千瓦時,增長162%。我市“兩翼”發展成效凸顯,羅源、連江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分別增長661%、405%;福清和長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占全市的比重達459%。第三產業增加值6856億元,增長114%,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餐飲住宿業增加值分別為15774億元和3022億元,增長152%和122%;金融業增加值4947億元,增長147%。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和港口國際標準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增長189%、259%。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18∶470∶412調整為112∶474∶414。
(二)三大需求均衡拉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3234億元,增長253%,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9669億元,增長298%,房地產開發投資額30118億元,增長357%。續建和開工建設市級重點項目110項,完成投資1614億元,建成32項。建成或基本建成一批市政工程項目、長樂機場高速公路一期工程、浦上大橋、閩江大道北段等,推進溫福鐵路福州段、福廈鐵路福州段、三環一期、建新大道南段、上下店路、港區深水碼頭、疏港公路等項目建設。
全市進出口總值15755億美元,增長1642%。其中,進口總值559億美元,增長1146%;出口總值10165億美元,增長1933%。新批合同外資項目327項,按歷史可比口徑新批合同外資金額1992億美元,增長188%;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621億美元,增長13%。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553億元,增長17%。從城鄉市場看,市的消費品零售額61654億元,增長189%;縣及縣以下零售額15899億元,增長10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66813億元,增長177%;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0245億元,增長122%。消費結構升級較快,家具類增長19倍、建筑裝潢材料類增長827%;石油類和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403%、427%。市場物價穩中略升,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1%。
(三)人民生活穩步提高。城鎮新增就業14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31%,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45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86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6元,實際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5576元,實際增長61%。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企業職工人數分別達到6342萬人、58萬人和73萬人。城鎮農村低保實現動態下的應保盡保,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羅源縣成功試點基礎上,新增福清、長樂、連江三個縣(市),全年參合人數達到19762萬人,參合率達8997%。
(四)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一步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企業自主創新的扶持力度,設立15億元動漫產業專項扶持資金。陶瓷、模具、塑膠等十家行業技術創新中心健康發展。啟動實施八個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基地項目。完善技術交易平臺,開通技術交易網。發放專利申請資助與獎勵資金150多萬元,專利申請量達2200件。躋身首批國家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行列。全面完成農村中小學二期危房改造工程25項,改造完成面積23萬平米;啟動農村鄉鎮中小學校寄宿制工程建設,竣工16項,完成4410平米。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一期通過省驗收。全面落實貧困學生“兩免一補”和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政策,免除及補助金額累計達11億元,受惠學生494萬名。加快教育均衡化,實行區屬與市屬中學“同城同待遇”政策。弘揚地方特色傳統文化,閩劇等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作名錄。
(五)生態環境繼續改善。順利通過了“國家衛生城市”省級復查。制定實施環保模范城市三年持續改進計劃和光明港污染綜合整治方案,加快推進了紅廟嶺垃圾場滲濾液處理系統尾水接駁、垃圾焚燒發電工程,完成閩江流域8項、敖江流域3項、龍江流域4項水環境綜合整治。城市污水處理率達6086%,比上年提高571個百分點。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在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青口汽車城生態工業園區進行了清潔生產、循環經濟試點,分別通過國家環保總局和省環保局的評審并組織實施。
去年我市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健康、協調、較快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村基礎設施較為薄弱,農民增收形勢未明顯改善,縣域經濟實力較弱;固定資產投資結構不平衡,重大產業項目偏少,對經濟發展后勁產生一定影響;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企業競爭能力不強;土地資源和環境壓力比較大;中介服務業不夠發達,現代新型服務業尤其是物流業規模偏小等。
二、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及主要措施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在實際執行中力爭更好更快。從三次產業看,農業投入繼續加大,將保持平穩增長,預期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4%;工業隨著產業集聚步伐加快,將持續增長,工業總產值預期增長1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預期增長19%;從財政收入看,預期財政總收入增長152%,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49%;從三大需求看,今年重點項目建設繼續加強,房地產市場需求仍然旺盛,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期增長19%;商貿業繼續發展,消費需求繼續擴大,消費升級步伐加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期增長14%;出口結構繼續優化,應對市場風險能力將進一步提高,外貿出口預期增長13%;隨著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利用外資質量不斷提高,按歷史可比口徑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預期達162億美元;從民生看,城鎮可新增就業人數14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期實際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預期實際增長5~6%;物價將保持基本穩定,預期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將繼續加強,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從節能減排看,更加重視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落實目標責任制,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8%;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4%,化學需氧量減少1%。
完成今年的預期目標,我們應切實采取:
(一)加大農村工作力度,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提升優勢農業產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進一步抓好水產、畜牧、果蔬、食用菌和茶葉、花卉和竹木等五大優勢農業產業。發展高優水產養殖、名優水果生產,做好畜牧業發展用地統一規劃,抓好珍稀食用菌引種和生產基地建設。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步伐,加強海峽兩岸(福州)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加強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我市“六千”水利工程、農村路網“年萬里”工程、農村“戶戶通電”工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等工程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電網、供水、道路、廣播電視電信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加快推進農村中小學現有D級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健全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繼續實施鄉鎮衛生院改造提升工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推廣到全市所有縣(市)區。加快縣(市)區公共文化館、科技館、圖書館建設。扎實推進以“百村示范、百村整治”為載體的村莊治理,開展農村“清潔家園行動”。
(二)著力發展工業,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
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發揮工業載體的功能作用,推進項目組團建設。按照“兩翼突破”的發展戰略,著力推動以江陰港區、江陰工業集中區為重點的南翼經濟區和以環羅源灣區域為重點的北翼經濟區快速崛起。加快工業區水、電、路、環保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科學規劃項目用地,加大內外資招商力度,促進企業在福州的發展,幫助解決個體私營等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力促一批大項目和龍頭項目落地投產。加強產業導向,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引導企業升級換代。淘汰、轉移影響城區發展、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要求的產業和企業。推進戴·克汽車、福順半導體二期、聚力石化大型芳烴生產、日產汽車線束二期、軟件園五期等一批產業項目建設。
(三)提速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強省會城市服務功能。
規劃建設閩江口、江陰、松下、羅源灣、長樂空港和鐵路六大綜合物流園區。積極發展各類專業化的現代物流中心,推進江陰保稅物流中心一期、松下散糧中轉站、福州市農副產品批發物流中心等建設。發展第三方物流,啟動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加快整合現有的商業布局,發展高端百貨業,推廣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產銷直掛等現代流通方式。加快推進八一七路、中亭街、溫泉公園名店街等項目建設。推進倉山、晉安、馬尾特色專業商品交易市場、福建省海峽西岸國際物流商貿城等項目建設。引導福廈路汽車及配件商業走廊、金山榕城廣場、連江路生產資料批發市場和福新中路等專業商業街區有序發展。新建改建250個“農家店”(農資店)。加快培育我市特色的溫泉、生態、歷史文化和濱海休閑四大系列旅游品牌產品,開發海壇風景名勝區、船政文化二、三期工程和青云山等一批精品旅游項目。積極申辦全國性知名展會,培育名牌展、特色展和國際展。加快社區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金融、咨詢、中介、電子商務、信息和法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
(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推動中心城市沿江向海發展,推進一批具有全局帶動作用的重點項目實施。2007年擬安排在建、新開工、預備及前期重點項目共240項,總投資約2337億元,其中,2006年結轉2007年續建重點項目75項,總投資489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3307億元;計劃新開工重點項目76項,總投資76833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3729億元;預備及前期重點項目89項。安排重點項目年度投資27035億元,約占全社會固定資產年度計劃投資的31%。大力推進溫福鐵路福州段、福廈鐵路福州段、灣邊大橋及接線工程、可門疏港公路等項目建設;開工建設長樂機場高速公路二期、福州繞城高速公路西北段、平潭海峽大橋、向莆鐵路福州段等項目。完善金山新區、上街大學新區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啟動東部新城建設。完善市政設施,新建三環二期、東北三環輔路、南江濱路東段、鼓山大橋、魁岐大橋、南臺島環島路等城市路橋工程,改擴建一批市區道路。實施大學新區防洪排澇一期工程、閩江下游南港防洪工程等項目。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強化公交運營管理。
(五)深化改革,提升開放水平。
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研究建立行政許可項目的動態評估機制。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重組整合,制定公用行業服務質量評價考核標準,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監管方式。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依法放開公路、橋梁、水廠、污水處理、體育場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市場。提高吸收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推動利用外資從一般產業向主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轉換;從傳統服務行業朝金融、保險、電信、信息、物流等現代服務領域轉移。積極申請利用世行、亞行等國際金融機構貸款和投資。加快承接離岸服務外包業務,積極申報“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鼓勵企業加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緊缺資源的進口。加強榕臺產業對接,構筑對臺通商貿易、臺資企業營運、榕臺高優農業等合作基地。落實和推進海關總署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有關措施,推動福州保稅區二期建設。
(六)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加快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加快科學技術創新步伐,做大做強行業技術創新中心,建立全市生產力促進中心體系,設立海西水產加工孵化與中試基地、紡織行業研發中心等一批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促進全社會各類科技創新資源的開放共享和綜合利用,構筑科學數據信息、科技文獻、科技成果轉化等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完善福州技術交易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建立網上技術交易市場,建設以項目為載體產學研相結合的公共服務平臺。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體系的建設,加快建設現代模具專業孵化器、創業產業園、“海西”大學科技園和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基地。努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各類教育發展水平。加快福州教育學院二期、閩江學院四期、市第一高級技工學校、金山生活區四期中學、金城小學等項目建設,加強各縣(市)職業學校建設。支持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與國內外名牌學校合作辦學。積極構筑人才高地,加大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科技、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引進力度。大力建設文化強市,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培育壯大文化產業。積極扶持和促進動漫游戲業等新興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抓好曇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和壽山石文化產業帶建設,實施市藝術學校、市圖書館、古沉船博物館等項目。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弘揚閩劇、伬藝、評話、十番音樂等地方特色傳統文化。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構建“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的格局。推進市傳染病、艾滋病防治中心和市急救中心等項目的建設。
(七)構建和諧社會,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
積極促進就業、再就業,改善就業結構,增強就業穩定性。培育和發展統一的城鄉勞動力市場,加強街道(鄉鎮)和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建設,建立健全市、縣(區)、鄉鎮(街道)、村(居)四級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就業再就業政策,健全再就業援助制度,進一步完善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失地農民轉移就業政策。做好進城務工人員就業培訓工作,改善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環境。健全完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深化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要以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作為重點,探索建立適應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解決困難企業人員的基本醫療保險問題,建立就業與失業保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聯動機制。逐步提高城鎮及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加大農村扶貧開發力度,妥善解決被征用地農民的就業、生活和社會保障等問題。加大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限價房等社會保障房建設力度,滿足中低收入居民對住宅的需求。建立廉租房制度,完善社會保障房管理辦法。
(八)發展循環經濟,營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
鼓勵企業開展節能降耗的技術改造,重點抓好冶金、電力、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的節能降耗工作。加大工業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和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逐步建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重點推進青口、金山循環經濟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培育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學新區等循環經濟示范區。加強城市環境建設,推進一批生態示范區、綠色社區和環境優美鄉鎮的創建工作。推進洋里污水處理廠二期、連坂污水處理廠、紅廟嶺垃圾處理場綜合治理工程、我市第二(東部)垃圾處理廠工程,以及各縣(市)城關和工業集中區污水處理廠的建設。繼續開展閩江、敖江、龍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解決內河水質污染、飲食娛樂業的油煙擾民等問題,大力推進內河整治項目。加強汽車尾氣污染控制和居民小區日常環境管理,繼續開展重點行業污染整治工作,加大農村污染綜合治理力度。
各位代表,2007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已經明確。我們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集中智慧、凝聚力量、開拓創新,繼續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為順利實施“十一五”規劃,創造福州美好明天共同努力。
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秘書處二○○七年二月四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