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斯到福州,一朵東方茉莉的詩意棲居與現代傳承

日期:2025-07-28 15:46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方言
| | | |

  異域仙姝 東方雅韻

  古人常以草木之性喻君子之德。茉莉因其花朵潔白如玉,香氣馥郁而不媚俗,既有“天香開茉莉,濯濯冰雪花”的清絕,又有“露華洗出通身白,沈水熏成換骨香”的幽遠,被賦予如世間清流般的品行與清雅脫俗的品格。

  茉莉之美亦常見于丹青妙筆。宋代畫家趙昌所作《茉莉花圖》便生動展現了重瓣茉莉的仙姿。畫家采用沒骨技法,細膩描繪出茉莉從含苞待放到盛放的不同姿態。疏密有致的綠葉恰到好處地襯托出花朵的素雅高潔,令觀者仿佛能聽見夏夜微風穿葉,見得月下瓊苞吐蕊,似有暗香透紙而來。

  這令國人鐘愛有加的茉莉,卻非中華原產,其故鄉遠在西亞波斯。在波斯文化中,茉莉同樣備受推崇,詩歌中常將其喻為美麗與純潔的化身。

  漢朝時,茉莉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陸賈《南越行紀》記載:“南越之境,五谷無味,百花不香,唯茉莉花特芳香者,緣自胡國移至,不隨水土而變。”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亦云:“茉莉花,皆胡人自西國移植于南海”。文中所指“南越”“南海”,即今嶺南一帶。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茉莉花雖小,卻分單瓣、雙瓣和多瓣等品種。其花瓣小而厚,蠟質瑩潤,確有“刻玉雕瓊”的美感。茉莉多在夜間綻放,香氣沁人心脾。若于月下偶遇,便會有“茉莉一如知我意,并從軒外送香來”的驚喜。

  古往今來,茉莉不僅受文人雅士青睞,也是女性化妝的佳品。

  《夢粱錄》和《武林舊事》均記載,茉莉花初上市時價格甚昂,婦人們爭相購之,簪于鬢間,一時蔚然成風。直至今日,江南、嶺南等地街頭巷尾,仍常見婆婆們提著竹籃售賣茉莉花環。

  這些潔白如雪的花朵串成珠鏈,佩于腕間衣襟,清香縈繞。每每見到賣茉莉花的小販,父親總會憶起兒時見母親將茉莉、白蘭花用絲線系于衣襟的美好畫面。如今我也學著購買佩戴,為女兒系上一串茉莉,讓這份清雅與溫情代代相傳。

  音樂盒里的茉莉花

  與茉莉相關的另一雅事,當屬民歌《茉莉花》。這首源自清代道光年間江南《鮮花調》的曲子,經過不斷改編,終成中國民歌經典。

  1924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劇《圖蘭朵》中采用《茉莉花》曲調作為核心音樂主題,為作品增添了濃郁的東方韻味。

  有趣的是,普契尼創作時從未踏足中國,是通過一個音樂盒才得以知曉這段旋律。

  由此,《茉莉花》成為西方認識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

  茶香茉莉兩相宜

  茉莉在中國最成功的本土化創新,莫過于茉莉花茶的誕生。這種以綠茶或白茶為骨、茉莉為魂,通過窨制工藝將花香注入茶中的飲品,已成為中國茶文化的瑰寶。

  北宋時,福州已是茉莉滿城,主要分布在閩江和烏龍江兩岸的沙洲盆地。這里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孕育出的茉莉花蕾大、花期長、香氣濃郁,制成的花茶回甘帶有獨特冰糖味。

  2014年,福州茉莉花窨制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閩邊江口是奴家,君若閑時來吃茶。土墻木扇青瓦屋,門前一田茉莉花。”茉莉花茶承載著福州人深厚的鄉愁。

  作家冰心在《茶的故鄉和我故鄉的茉莉花茶》一文中,不僅考證了茉莉花茶的源流,更深情描述其“有春天的氣息”。抗戰時期,在重慶歌樂山避居的冰心,常以茉莉花茶招待老舍等友人,在艱難歲月里,這一盞清茶成為真摯情誼的見證。

  “千里移根自海隅,一卉能薰一室香。”

  茉莉,這株來自異域的仙葩,歷經千年文化浸潤,終成中華雅韻的象征。從文人墨客筆下的清流品格,到百姓生活中的芬芳點綴,再到香飄世界的文化符號,茉莉的東方之旅,恰是一部不斷突破創新的文化融合史。

  如今,這縷清香早已沁入每個中國人的心靈深處,成為民族記憶中不可或缺的雅致印記。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