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徐霞客”——陳第

日期:2024-11-24 16:33 來源:福州晚報
| | | |

  作者:雙峰雨

  公元1541年的早春,連江龍西鋪的一條小巷里,伴隨一陣驚雷,一個男嬰呱呱墜地。483年后的今天,連江縣城的街心有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園。園內(nèi)聳立著一尊石雕像,手握書卷,腰佩利劍,文雅俊秀,又高大魁梧,透出一股凜然正氣。公園名叫陳第公園,這尊雕像主人就是有“福建徐霞客”之稱的陳第。

  胸懷大志

  少年不忘英雄夢

  陳第,字季立,號一齋、子野子,晚號溫麻山農(nóng),別署五岳游人。連江縣城龍西鋪(今鳳城鎮(zhèn)玉荷西路)人。

  陳第出身于書香門第,6歲即熟讀四書五經(jīng),一目十行。8歲受經(jīng)學(xué)于家庭,不讀傳注,善于獨(dú)立思考,博覽群書,且愛藏書。他少懷報國大志,閑暇時,他學(xué)擊劍,讀兵書、研兵法,人稱“狂生”。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僅18歲的陳第補(bǔ)弟子員,中秀才第一。

  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戚繼光從浙江追擊倭寇到連江,時倭集馬鼻礁嶼,潮水退后四周均為爛泥灘涂,進(jìn)軍受阻。戚繼光等人親自登門求教,陳第當(dāng)即進(jìn)獻(xiàn)“平倭策”,大量制作“土橇”,武裝戚軍,獲得全勝。如今,連江沿海尚流傳著一句民謠:“儒將衣冠今已杳,尚教漁子腳撐舟。”

  萬歷元年(1573),俞大猷召陳第到他幕府,盡得用兵謀略。萬歷四年(1576),陳第任五軍四營中軍,守薊門。次年改任潮河提調(diào),出守古北口,掌管邊境貿(mào)易。不久擢升為薊鎮(zhèn)游擊將軍。

  萬歷十一年(1583),陳第辭職回鄉(xiāng)。古北口的父老兄弟依依難舍,涕泣相送。臨行時,陳第將自己多年薪俸積蓄,悉數(shù)贈予當(dāng)?shù)孛癖姡瑑H留一劍隨行,時年42歲。

  游學(xué)講經(jīng)

  陳第在福州的歲月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陳第游學(xué)于三山(今福州)。次年,陳第仍游學(xué)三山,與郭道見、包惟義、蘇集高等學(xué)友在如蘭精舍談詩論經(jīng),并與莆田的林兆恩頻繁會晤,暢談“心性”之學(xué)。隆慶五年(1571),陳第再次在福州講學(xué),作《洗心訓(xùn)》,以示三山諸生。

  萬歷二十三年(1595)冬,陳第前往福州拜訪舊友,并作《三山感舊》一詩:“嗟予遠(yuǎn)行役,歸來十二春。殷勤覓夙好,蹤跡何沉淪。如蘭精舍地,夜雨滋荊榛。人生顧如此,感嘆徒酸辛。”

  萬歷二十九年(1601)初秋,陳第與沈有容、王鍔同游福州南臺,在山上刻石留念,并序“萬歷辛丑秋,余同宛陵沈有容、溫陵王鍔游南臺,二君下山,余獨(dú)留經(jīng)月,漫題”。為記游此事,陳第作《游福州南臺》一詩:“探奇不憚遙,五岳長為客。坐破南臺云,乾坤何日夕。”

  萬歷三十一年(1603)十月,時值金秋,陳第自泉州讀書完畢回歸老家連江。途經(jīng)福州,重游南臺舊地,又作《重游南臺》五律詩一首,詩云:“昔慨荊榛滿,今看景色開。前江聯(lián)群邑,列壁掛樓臺。燈影搖明月,鐘聲落上臺。云鋪平野闊,風(fēng)送遠(yuǎn)潮回。坐久僧同定,機(jī)忘鳥不猜。疏畦綠曲徑,石室凈浮埃。簾卷煙霞入,窗虛鸛雀來。甘泉蘇病渴,香茗醒重醅。最是幽樓處,偏宜作賦才。一秋游未厭,欲去便徘徊。”

  赴臺剿倭

  嘔心瀝血著就《東番記》

  明萬歷三十年(1602)冬,陳第隨沈有容赴臺剿倭。陳第在臺灣大員登陸后,充分利用短暫的二十余天時間,走訪民眾,到臺南至高雄一帶高山族聚居的村社,實地考察了高山族生產(chǎn)生活情況,寫下了著名的《東番記》。

  陳第《東番記》成書年代,正處于大規(guī)模開發(fā)臺灣前夕。他逝世后約半個世紀(jì),鄭成功驅(qū)荷復(fù)臺,對臺灣進(jìn)行開拓和經(jīng)營,臺灣西南部的高山族逐步由原始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因此,陳第《東番記》對17世紀(jì)初高山族仍處于原始社會發(fā)展階段的描述,就顯得彌足珍貴。

  《東番記》還記載了臺灣高山族人民和祖國大陸人民之間的密切交往和貿(mào)易關(guān)系,是反映我國各民族友好關(guān)系的歷史見證。明鄭和七下西洋,對臺灣高山族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東番記》中亦有反映。《東番記》全篇不到1500字,囊括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可算一篇杰作。問世以來,由于史料價值高,得到海峽兩岸學(xué)術(shù)界的重視與好評。

  陳第不僅擅長詩文,尤其對音韻學(xué)深有研究。其晚年為了專心古韻學(xué)著作,曾經(jīng)多年旅居南京著名學(xué)者和好友焦竑家中,談經(jīng)析疑,涉獵奇書。

  他重新修訂的《毛詩古音考》,是其一生力作。陳第開中國古音韻學(xué)研究之先河,是發(fā)明中國古音第一人。

  陳第除《毛詩古音考》外,著述甚豐,還有《伏羲圖贊》2卷、《尚書疏衍》4卷、《一齋詩集》、《五岳游草》7卷、《薊門兵事》2卷、《薊門塞曲》1卷、《兩粵游草》2卷、《意言》1卷、《謬言》1卷等。生平著述匯編為《一齋集》行世。

   喜好山水

  游歷神州大地

  陳第喜歡游覽山水,以豐富自己的學(xué)識。萬歷二十五年(1597)陳第挾書瀏覽祖國名山大川,著《兩粵游草》。

  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57歲的陳第坐船至海壇島(今平潭)拜訪抗倭名將沈有容,并示以所著《薊門塞曲》。時值二月初春時節(jié),風(fēng)和日麗,海不揚(yáng)波,沈有容乃同陳第乘船泛海,游覽石牌洋。寫下“海上孤島,上有二石,宛如碑碣,卓立中流,天下奇觀”五句話來概括當(dāng)時的感受。

  陳第從33歲游覽京師與長城內(nèi)外,至75歲游畢五岳,足跡遍及閩、粵、桂、蘇、浙、贛、皖、鄂、湘、齊、秦、晉、豫、遼、臺,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有“福建徐霞客”之稱。

  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正月末,陳第因病自閩北鐔州(今南平一帶)行游返歸福州。三月初,回到連江“倦游廬”后一病不起,于三月二十一日病逝,享年76歲。

  陳第集軍事家、旅行家、古音韻學(xué)家、詩人和藏書家于一身,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儒將。然而《明史》不僅沒有為其立傳,就連與他關(guān)系甚為密切的譚綸、戚繼光、俞大獻(xiàn)、沈有容等人的傳記中,對他也只字未提,故有關(guān)陳第其人其事,湮沒無聞,未能廣為人們所熟知,著實令人嘆息。

  《福州晚報》(2024年11月24日 A07版 閩海神州)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