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偉人林則徐

日期:2022-01-19 15:52 來源:方志委
| | | |

  林則徐(17851850年),字少穆,一字元撫;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左海偉人,民族英雄。

  幼承庭訓 刻苦向學

  林則徐生于書香門第,父林賓日乃秀才,卻是貧儒。母陳帙賢慧能干,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培養。他幼承庭訓,接受家庭良好熏陶,形成儉樸、正直、勤勉、膽略超人的品格。家雖清貧,能刻苦向學。有一天,其父率領二十多位學生到鼓山春游,攀上絕頂峰,觀賞福州城景色。父命諸生各詠一首“折枝詩”,第一唱要把“山”“海”兩字嵌在七字句的第一字。他才思敏捷,立即吟就:“莫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其父摸摸他的頭說:“莫道吾兒頭無角,他年成龍未可知。”他也因此被傳為“神童”。他14歲參加科試,考取秀才。20歲考中舉人。同年與鄭大漠之女鄭淑卿結婚。24歲,他以二甲四名中了進士,從此,他經歷了宦海浮沉的一生。

  為官清廉 政績斐然

  1814年林則徐為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1816年為江西鄉試副主考,選拔清貧績學之士,被譽為“清榜”。1820年授江南道監察御史,彈劾廣東的地頭蛇張保;針對河南水利工程的積弊,他提出用料“嚴密查封,平價收買以濟工需”的建議,為嘉慶帝所采納。同年6月調任浙江杭嘉湖道臺,改革書院舊規,修岳墳和于謙祠墓,興修加固海塘,打擊社會上歪風邪氣。1822年為浙江鹽運使,從產、供、銷、運、存、管六個環節入手,提出鹽管10項措施,整頓鹽政。翌年,升為江蘇按察使。他認真處理積案,平反冤獄,打擊邪惡勢力,獲得“林青天”的盛譽;極力勸阻巡撫不要鎮壓因水災而包圍官府要求賑濟的災民,實施賑災工作,當時,“賢名滿天下”。1824年他因拯救十余萬災民有功,擢升江蘇布政使。1825年洪澤湖決堤釀成大災,他奉旨“奪情”,趕赴高家堰工地督工等。1845年,他奉旨獲釋入關后任陜甘總督、陜西巡撫,到昆明就任云貴總督。他以“不分漢回,但分良莠”的民族平等政策,得到邊民的擁戴。1849年因病告老還鄉回榕時,滇民“焚香載酒,遠邇不期而集至數萬,婦孺奔走號泣,擁公馬兒不能前”。

  虎門銷煙 抵抗英夷

  他屢立功績,受到道光皇帝的賞識,連續八次召見,受命為欽差大臣。183963日清晨,他在虎門海灘上,主持了一次震動世界的禁煙大會。他下令銷毀全部繳獲的鴉片2376254斤,前來參觀的既有中國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有被他勒令前來的外國商人和官吏等。這一正義行動,促使外國侵略者感到震懼而膽寒,并獲得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虎門銷煙”從63日至25日,是世界禁毒史上的輝煌壯舉。

  禁煙后,林則徐堅決駁斥了“戰爭起于中國查禁鴉片”的強盜邏輯。他高瞻遠矚在軍事上率先做了準備,始終沒有放松對敵人的警惕。販毒頭子義律公然發起武裝挑釁,林則徐堅壘固軍,于18399月至11月接連七次挫敗英國侵略者,連獲鴉片戰爭前哨全勝。英國叫囂對我國要“先揍他一頓,再做解釋”。1840628日,48艘艦船,4000多士兵組成的英國侵略軍封鎖了廣東海面,正式發動侵華戰爭。林則徐嚴陣以待,增修虎門炮臺300多位,加強團練、保家衛國。在他沉著指揮下,取得了九龍海戰、穿鼻海戰、官涌海戰、磨刀洋海戰等四次勝利,敵人在廣東無隙可尋,只好轉向福建、浙江沿海一帶。由于定海失守,投降派乘機把戰敗的責任歸咎于他實行禁煙,道光皇帝聽信讒言,便把他當為替罪羊,于同年103日以“誤國病民,辦理不善”的罪名降旨將他革職,1842年遣戍到新疆伊犁城。

  回首往事 赴戍伊犁

  林則徐在流放途中,回首廣州禁煙運動的失敗,陷入沉思,他力圖醞釀著變革圖強、振興中華的宏圖。到了揚州,他與好友魏源促膝長談,并將自己匯編的《四洲志》等交給魏源,囑其編撰《海國圖志》。他不顧勞累,在燈下還整理鑄炮方法和工藝及8種戰船圖樣等,為鴉片戰爭后,“要師夷之長技”進行總結,然后“才能制敵”。戍疆三載,忍辱負重,但他思想并不消沉。在三兒聰彝等陪同下,他行程二萬里,足跡遍布天山南北,共查勘689千畝,興修水利,開挖了不少“坎兒井”,保證農業增產增收。群眾感恩戴德,頌稱“林公井”。

  熱愛福州家鄉 關心鄉親疾苦

  1827年,他為父守制期中,為家鄉辦了大事:①重建李綱祠,于18301月落成。他特撰楹聯“進退一身關社稷,英靈千古鎮湖山”。②疏浚西湖。這次浚湖挖深湖底兩尺至七尺不等。挖出淤泥17565方,還砌湖岸石堤1236.5丈,既有利于農田灌溉,又成為游覽的好地方。林則徐有詩“新潮拍岸添紛蔓,小艇穿橋宿藕花”。

  18505月,告老還鄉的他,當英國領事館要移設烏石山積翠、神光寺時,他聯合紳士上書福建當局嚴厲交涉。為了防止英國侵略者從海上進行破壞威脅,他不顧病弱之身,數乘扁舟至長門、閩安等處閱視形勢,建議增設炮臺,鞏固海防。充分說明了林則徐反對侵略的愛國思想,至老彌堅。

  林則徐歷官十四省(河北、江西、云南、浙江、江蘇、陜西、湖北、河南、山東、湖南、廣東、廣西、甘肅、貴州),被譽為“六任封疆帥,千秋社稷臣”。他領導的禁煙斗爭,揭開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斗爭史上的一頁,并在國際禁毒史上樹起了第一塊豐碑。“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詩充分表現出林則徐不畏千難萬險,不計個人死生禍福,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奮斗拼搏的愛國主義精神。

  1850年,林則徐病卒于廣東潮州普寧縣行館。謚“文忠”,歸葬于福州北門外馬鞍山。有《林文忠公政書》等傳世。

  (林炳釗)

  (來源:《可愛的福州叢書之三 福州人杰》)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