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將張經

日期:2021-12-02 10:28 來源:方志委
| | | |

  張經(14921555年),明抗倭名將。字廷彝,號半洲。閩侯縣人。勤奮好學,有文武之才。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及第,歷任知縣、吏部給事中、太僕寺卿,右副都御史、兵部尚書等。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彈劾不避權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犯境,張經受命七省總督,親臨前線指揮,先后在石塘灣、三涇江大獲勝利,斬寇1900余人,又焚溺倭寇者不計其數,史稱“東南戰功第一”。因與督師趙文華不睦,而趙文華竊取他的功勞欺上,他于卅四年十月被冤殺,直至隆慶初年,其孫張懋爵上疏訴冤,朝廷才為其平反,恢復原官,賜謚“襄愍”

  勤奮攻讀 巧對受賞

  張經幼年時在妙峰寺讀書。相傳,有一天,侯官縣令梁兆平到寺行香求吉,徑到偏殿見城隍塑像嘴里卻塞著一只藍色的書包,勃然大怒。塾師朱文彬嚇得心驚膽戰。張經見勢頭不妙,便挺身而出,向縣太爺先施禮后開言:“父母大人,學生供奉孔夫子的糖餅,擺在神案上,昨夜卻被城隍爺偷吃掉,學生一時性急,將書包塞進城隍爺的嘴里,請大人明察。”這位縣令是進士出身,對孔子是十分崇敬的。

  他想:既然這個學生要責備城隍,本縣也不便加以干預。倒不如出個“對”,讓其對一對。于是,便對張經說:本縣有一“對”,汝能對上,就算汝專心讀書、崇敬孔夫子,倘對不上應罰汝在孔夫子前跪香。張經聽了,點點頭說:請父母大人賜題。梁知縣隨口而說:“藍藍書包塞城隍嘴,欺神敬孔子。”張經聽后不慌不忙答道:“紅紅涼傘遮知縣頭,幔天愛黎民。”梁縣令大喜,認為對得好,可算妙對,便喚隨從,拿出白銀五兩賞與張經。

  恢復原姓 為官剛正

  他在洪塘時,曾叫“蔡經”,由于其父幼孤,寄養于外祖蔡家,故襲用蔡姓。正德十二年他中進士后,奏請復“張”姓。明王朝授他為浙江嘉興知縣。嘉靖四年,張經入京任吏部給事中,十六年,世宗皇帝以他鎮壓瑤民反抗有功,升為太僕寺卿、右副都御史等,三十二年為兵部尚書。他為官剛正不阿,彈劾不避權貴;關心民間疾苦,重視國家安危。

  受命御倭 慷慨起程

  嘉靖三十三年,他丁憂在家,年已63歲。當時倭寇猖獗犯境,東南沿海各省紛紛告警。張經受命七省(直隸、山東、江西、福建、浙江、廣東、廣西)總督,統籌御倭全責,他慷慨起程。臨行前,一些親友就在金山塔寺為他設宴餞行。席中,他眺望壯麗的故鄉山水,留戀著親密的故人情誼,懷念著國土的安全危急,便吟賦了七律一首:

  鰲背雄山控急湍,浮蹤何處更奇觀?

  云峰南去金陵近,潮水東流玉柱寒。

  樓閣幾曾摩日月,江湖千古集衣冠。

  憑高北望群星拱,永祝輿圖萬代安。

  開創東南戰功第一 一代英雄含冤九泉

  同年五月,張經親臨前線指揮廣西“狼兵”,聯合北軍,夾擊占據拓林川沙洼(今上海市川沙縣)的倭寇,先后在石塘灣、三徑江大獲勝利,斬寇1900余人,又焚、溺死倭寇者不計其數,這一輝煌勝利,震動全國,史稱“東南戰功第一”。但因工部侍郎趙文華與他不睦,以“督師”名義與浙江巡撫胡宗憲疏劾張經“糜餉殃民,畏賊失機”,并竊取他的功勞欺上。世宗皇帝問嚴嵩,嚴嵩對如文華之言。世宗深信讒言,張經被逮至京,他奏述此次殲滅倭寇經過,并奏接任總督以來,前后俘斬倭寇五千多人,懇乞寬恕。但世宗不容置辯,于三十四年十月冤殺了張經,終年64歲。

  由于一代民族英雄就此含冤而死,天下人均為他不平。直至隆慶初(15671568年),張經的孫張懋爵上疏訴冤,朝廷才為其平反昭雪。恢復原官,賜謚張經為“襄愍”,祭葬于福州原厝村黃店山。石坊額題“東南戰功第一”。其故鄉洪塘村建有“張經祠堂”。鄉人為紀念他為官清廉,忠正剛直與抗倭的顯赫戰功,將他居住過的地方更名為“半洲街”。著有《半洲詩集》傳世。(林炳釗)

    (來源:《可愛的福州叢書之三 福州人杰》)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