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謨,仙游縣楓亭人。宋天圣八年(1030)中進士甲科,授漳州軍事判官,后歷任西京留守推官、館閣校勘、秘書丞、集賢校理、知諫院兼知起居注等官職。景祐三年(1036)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贊揚范仲淹、余靖、尹洙、歐陽修剛直不阿,抨擊高若訥趨炎附勢,直聲震天下。蔡襄主張去邪惡,進賢才,支持推行“慶歷新政”。慶歷四年(1044)蔡襄以右正言、直史館出知福州;慶歷七年(1047),改福建路轉運使。任職期間,修復莆田古丘塘、福州五陂塘水利,大片農田受益;讓閩人自煎自販海鹽,分享鹽利;減免丁口稅,減輕人民負擔;取締巫醫,擇聰慧青年習醫,為民治病。蔡襄還下令在福州12縣古道旁遍栽松樹(一說榕樹)。從福州大義渡口至泉、漳間七百里路旁兩側,皆植松樹。民間歌謠傳頌:“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皇祐三年(1051),蔡襄先后任起居舍人、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等。嘉祐元年(1056),蔡襄再知福州。次年,又下令侯官、閩縣、懷安3縣興修水利。閩縣擴大東邊護城河(即今晉安河)。蔡襄禮賢下士,勸學興善。為糾正當時儒生沉溺雕琢之文的積弊,聘請宿儒周希孟、鄭穆、陳烈等人,教授“明理盡性”的道學。還親自至學舍執經講授。嘉祐三年(1058年),移知泉州。在泉州支持建造洛陽橋(又名萬安橋),并親自撰書《萬安橋記》。嘉祐五年(1060)秋,蔡襄為翰林院學士,權三司使。治平二年(1065),出知杭州。后丁母憂回里,病逝家中,贈吏部侍郎。南宋初,追謚“忠惠”。蔡襄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齊名。福州鼓山靈源洞和北郊苔泉有他題刻。所著《荔枝譜》,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藝栽培學專著,所著《茶錄》,是論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譯成英文、法文,傳播國外。另有《端明集》(亦稱《蔡忠惠集》)傳世。
(本文摘自《福州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