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文化代表人物
閩浙總督——左宗棠:湖南湘陰人,舉人出身,曾率部與太平軍激戰。同治四年(1865年)出任閩浙總督。次年上疏奏請設局監造輪船,獲準試行,即于福州馬尾擇址辦船廠,派員出國購買機器、船槽,并創辦求是堂藝局(又稱船政學堂),培養造船技術和海軍人才。旋改任陜甘總督,推薦原江西巡撫沈葆楨任總理船政。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后,左宗棠以欽差大臣身份來閩督辦福建軍務。次年逝于福州,謚文襄。
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字幼丹,福建福州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同治五年(1866年)出任船政大臣,啟用“總理船政關防”,一手抓造船,一手抓教育。開辦了船政學堂,建成了遠東地區最大的艦船制造基地,并組建中國第一支海軍艦隊。同治十三年(1874年)率福建海軍赴臺抗擊日軍入侵,保衛寶島臺灣。次年調任兩江總督,勤政廉潔,卒于任上。清廷贈太子太保,入祀賢良祠,謚文肅。
船政洋監督——日意格:法國人。早年在法國海軍服役,后入中國海軍供職,通漢文漢語。同治五年(1866年)協助左宗棠在馬尾創辦機器制造廠,聘為船政正監督。主持船政,采購機器設備,招雇洋員工匠,管理造船及學堂事務,帶領船政學生赴歐洲留學,為船政的創立與發展做了大量工作,是誠心為中國船政辦事的法國友人,直至逝于任上。
甲午海戰英烈——鄧世昌:字正卿,廣東番禺縣人。船政后學堂第一屆駕駛班畢業,課程考核都為優等。光緒五年(1879年)調北洋艦隊,任“致遠”艦管帶。光緒二十年(1894年)8月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不畏強敵,奮勇作戰,駕駛傷艦勇猛沖撞日艦而壯烈犧牲。光緒帝賜挽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謚壯節,入祀京師昭忠祠。
啟蒙思想家——嚴 復:又名宗光,字少陵,福州陽歧人。同治五年(1866年)以第一名的成績錄取船政學堂學習駕駛。光緒三年(1877年)赴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院深造,成為中國首批官派留學生,考試屢列優等,回國后任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開始翻譯《天演論》等大量著作,宣傳進化論等西方先進思想,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號召國人救國圖存,與天爭勝,推動了中國近代國民思想演變。民國元年(1912年)出任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后也曾擔任過上海復旦大學的第二任校長。毛澤東曾贊賞道:“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孫中山代表了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一派人物。”是中國近代系統地介紹和傳播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祖籍安徽省婺源(今屬江西省),出生于廣東南海縣。1872年成為中國第一批官費留學生赴美留學,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1881年回國后,又入船政后學堂學習駕駛,參加過中法馬江海戰。不久到中國鐵路公司任職。在建設唐山天津鐵路時,大膽利用“氣壓沉箱”新法建橋墩法成功建成灤河大橋,一舉解決了三個外國工程師都無法解決的難題。1905年,清政府決定新建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全權負責新建京張鐵路,他巧妙的運用折返線原理,設計建造“人字形”鐵路,從而降低了坡度,使列車安全開上八達嶺,他建鐵路也頗具新法,成為聞名中外的鐵路工程師。周恩來贊譽他是“中國人的光榮”。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
中學西傳先驅——陳季同:字敬如,福州人。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生,成績優異。1873年隨日意格赴歐考察,1877年又留學法國,學習外交及國際法律,畢業后派駐歐洲各國任外交官。業余時將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聊齋志異》等翻譯成法文出版,還著有《中國人自畫像》等書,大力傳播中國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驅。
海軍宿將——薩鎮冰:蒙古族,福建福州人。1869年考入船政后學堂第二期管駕班學習。1877年選為第一批赴英留學生,入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院學習。回國后任海校教習、艦艇管帶、海軍提督等職,參加中日甲午海戰。1919年曾出任國務院代總理。1949年特邀為全國政協代表,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
振威將軍——葉祖珪:福州人,1866年考入船政后學堂,1877年成為第一批赴英留學生。遠航各大洋,熟悉海上攻守戰術。1894年9月17日參加甲午海戰,率“靖遠”航海作戰,1899年加提督銜,統領北洋海軍。1904年總理南北洋海軍,兼江南船塢督辦,主持江南局塢分家,改官辦為商辦,促進造船大發展。次年因病累得病而逝,清廷授“振威將軍”。
海軍造船總監——魏 瀚:福州人,船政前學堂首屆畢業生。1875年派赴歐洲考察并留學,在法國研習兵船制造,成績均列上等,還攻學法律,獲法學博士。回國后長期任船政總監工,主持鋼制軍艦建造。1903年會辦船政,清廷賜工科進士。1910年出任海軍部造船總監。1915年率團赴美考察飛機、潛艇制造。是中國近代杰出的造船專家。
船政局局長——陳兆鏘:福州人。14歲考入船政學堂第二屆管輪班,畢業后任職北洋水師,升任主力鐵甲艦“定遠”總管輪,參加中日甲午海戰。1915年授海軍輪機中將銜,調福州船政局任局長十年,兼福州海軍學校校長。1918年創設馬尾飛機工程處,組建了中國第一家飛機制造廠。1926年調任海軍江南造船所所長。
中國航空之父——巴玉藻:內蒙古克什克騰旗人,生于江蘇鎮江。1909年選派英國留學,又轉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深造。畢業后聘為美國寇提司飛機廠總設計師。1917年回國任馬尾飛機工程處主任,主持設計制造了中國第一架飛機“甲型一號”,隨后又設計制造多型飛機,開創了中國的航空業。1929年突發腦疾逝于馬尾。
波音首任總工——王 助:字禹朋,河北南宮縣人。1909年選派赴英國留學,又于同學巴玉藻等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航空工程,畢業后就任美國波音飛機制造廠的第一任總工程師,為波音成功設計制造了第一代飛機。回國后出任馬尾飛機工程處副主任,主持機身設計,成為我國航空業先驅。
“二七”烈士——林祥謙:名元德,福建閩侯縣人。1905年14歲時,由其父親林其莊擔保進船政輪機廠當學徒,習鉗工,每天勞作12小時。1912年,通過技工考試,進入漢口京漢機務大廠當工人。1921年在陳潭秋引導下,積極投身工人運動,1922年秋,當選為江岸京漢鐵路工會委員長,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著名的“二七”大罷工中,英勇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