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福州“朋友圈”

日期:2025-03-15 16:21 來源:福州晚報
| | | |

  作者:林山

  那年,因為籌編《梁章鉅全集》,去北京大學訪其圖書館,檢索海量藏書中的梁章鉅作品。常務副校長吳志攀熱情地帶我去“北京大學校史館”參觀。校史館展示的是北京大學的前世今生,自豪的是其中彪炳史冊的名賢英杰。

  北大校史館,最引我關注的自然是——嚴復。這位鄉賢,在晚清內腐外敗、生死存亡的危急當口,主張“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救亡圖存,成為啟蒙思想家。校史館告訴人們,在北京大學的發展歷程中,嚴復是一座突出的里程碑,一座巍峨聳立的紀念碑。

  1912年5月3日,北京大學在世界的東方誕生了。這所至今還是中國頂尖的大學,首任校長是哪位圣賢呢?是來自福州的嚴復!不是吧,嚴復還在京師大學堂當他的總監督啊。這是嚴總監督辭舊履新嗎?是,也不是。

  1898年的7月3日,在緊鑼密鼓籌備政治變革的光緒皇帝,批準了《遵旨籌辦京師大學堂并擬開辦詳細章程折》。就這樣,中國近代第一所由清廷直接創辦的綜合性大學——京師大學堂有了“出生證”。其實在此前不到一個月,6月11日,光緒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就提出創辦京師大學堂,這是史稱“百日維新”的開端。

  辦大學堂,朝廷任命吏部尚書孫家鼐為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其后是許景澄接任。后來,“戊戌變法”遇上“戊戌政變”,福州青年林旭等“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1900年5月,義和團運動進入高潮,大學堂受到沖擊。8月,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京師大學堂就辦不下去了。

  1902年1月,形勢有點穩定,吏部尚書張百熙奉命為管學大臣,著手恢復京師大學堂。他又邀請嚴復和林紓分任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和副總辦。嚴復還是京師大學堂編譯局總纂。嚴、林分別以翻譯政論性著述和文學性著述而成為當時中國翻譯界的領軍人物。“嚴譯名著”和“林譯小說”是譯壇雙璧。

  1903年,朝廷把管學大臣改為學務大臣,統管全國的學務。另專設京師大學堂總監督,負責管理大學堂。大理寺少卿張亨嘉被選中首任總監督,他是福州人。兩年后,張亨嘉將權柄交給李家駒,接著是朱益藩、劉廷琛、柯劭愍和勞乃宣。

  1912年2月,大學堂百廢待興,嚴復臨危受命,接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兼文學院院長。沒想到,風云突變,僅僅三個月后,京師大學堂就改名北京大學,成為“前北大”了。嚴復這個京師大學堂末任總監督,被教育部部長蔡元培報請為北京大學的首任校長。也就是說,1912年5月3日,既是北大的新生日,也是京師大學堂華麗轉身的紀念日。

  嚴復是福州人,字又陵,又字幾道。近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之一。毛澤東評價他是“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戊戌維新期間,嚴復創辦《國聞報》等,鼓吹救亡變法。1895年,翻譯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定名為《天演論》,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論點,希圖“救國圖存”“與天爭勝”,成為第一個傳播西方進化論的中國人,對當時思想界有很大影響,被推崇為西學泰斗。他譯的《天演論》,用他創制的“信、達、雅”標準來衡量,就非常典型:有精到的按語,解讀到位;有很接地氣的發揮。以至于魯迅用漢字中動詞的天花板——“做”來形容說,嚴復“畢竟是做過《天演論》的人”。

  嚴復可以說是唯一無縫銜接京師大學堂和北京大學的“一把手”。以他為承轉啟合的中心,仿佛有個“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的北大(前北大)福州“朋友圈”。這個福州,地域上涵蓋了歷史上的閩縣、侯官和懷安,乃至福州十邑。

  依據有關資料,來看看當年這“朋友圈”中的“老師”都有誰:

  從時間上說,最靠近北大掛牌節點,來北大任教的福州人是陳衍。陳衍是1907年5月,來當京師大學堂的經學教員。論起來,嚴復跟陳衍在三坊七巷的住處也是最靠近的。嚴復晚年住三坊七巷東北部的郎官巷,陳衍晚年住三坊七巷中西部的文儒坊大光里,直線距離也就幾百米。

  陳衍是光緒八年(1882)舉人。他在老家整修宅園,開辟匹園,建“皆山樓”。好友林紓吟《畏廬寄詩題匹園新樓次韻》賀之,陳衍喜和有句“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成為經典,詩和作者相得益彰,揚名古今。光緒十五年,陳衍任職于湖南學政張亨嘉處,為其總襄校。后來張亨嘉出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多次誠邀陳衍來大學堂任教。光緒二十四年末,深得張之洞贊賞的陳衍,應邀前往武昌,入其幕下,任官報局總編纂。不久,張之洞調京任軍機大臣,陳衍隨同入京,任學部審定科主事,兼京師大學堂經學教習。此后,陳衍在京師大學堂乃至北京大學,因種種原因,多次辭職、復職又辭職。

  林紓比陳衍早幾個月就職京師大學堂。1906年9月,任預科及師范館經學教習。林紓是個劍膽琴心的文人。能詩,工畫,寫小說、編戲曲,善古文,譯西文。1897年所譯《巴黎茶花女遺事》,是中國“引進”的第一部西方言情小說。還譯有《伊索寓言》《魯濱遜漂流記》等世界名著。著有《畏廬文集》《畏廬詩存》《左傳擷華》等。林紓又是一位俠客狂生。他拜師學過劍法,為人仗義,為朋友兩肋插刀,重然諾。他年輕時自詡,一支筆立在南門兜,沒人扛得動。當地目為“三狂生”之一。正如陳衍所說:“林生年少負狂名。”

  實際上,林紓在這個“朋友圈”中,進圈時間是很早的。1898年7月,建立京師大學堂譯書局,林紓就和嚴復搭檔管理。譯書局后來成了北京大學出版社。1901年他擔任京師五城學堂教習。1906年,受李家駒之聘,任大學堂預科及師范館經學教員,授諸生倫理學。京師大學堂第一批預科學生畢業后,分科大學成立。其中文科大學設中國文學、中國史學兩門。1910年2月到1913年4月,林紓任分科大學經文科教習,講授古文,在古文教學及推廣方面,做了很多事。其間廣交名士,出版譯作與自家小說。1907年,應商務印書館張元濟、高夢旦之邀,編選十卷本的《中學國文讀本》。

  福州還有一位“狂生”,也是“奇才”,1909年,考進了京師大學堂預科,他就是林庚白。說起來,林庚白是螺洲洲尾人,而據說林紓老家就在洲尾隔壁的蓮宅。在京師大學堂預科,林紓是林庚白的老師。林庚白童年能詩,有“神童”之譽。那年“高考”,他年齡不夠虛報湊,狠狠虛報五歲才到齡,卻考了第一名。就仿佛嚴復考船政學堂,被主考官沈葆楨取為第一。第二年,他就加入同盟會,成為少年革命者。后為眾議院議員、兼憲法起草委員會秘書長,任中國人民大學和俄文專修館法學教授。1917年,出任眾議院秘書長。護法運動中任非常國會秘書長兼總理秘書。竭力主張抗戰。1941年,在香港被日軍殺害。他精通命理之學,多次卜卦精準,人稱“民國第一神算”。作為南社著名詩人,詩與駢文驚艷一時,曾有民國“詩圣”之說。作品有《麗白樓遺集》。

  比林紓早些,1904年8月,曾留學日本的福州人盧紹鴻,任京師大學堂東文兼圖畫、手工教員。而比盧紹鴻早兩個月,福州人林傳甲到任京師大學堂國文教員。這位鄉試解元,在京師大學堂編了一本《中國文學史》,老鄉鄭振鐸稱贊說是中國人自編的第一部本國文學史。

  更早一些,1904年4月,福州人周景濤進京師大學堂任教。周景濤是進士、翰林。早年曾在臺灣布政使唐景崧班子中,后來到京師大學堂任庶務提調。

  福州與臺灣一衣帶水。跟周景濤同時進京師大學堂,任文案官兼會計官的黃彥鴻,與臺灣關系更密切。黃彥鴻在1898年中進士時,齒錄上登記的是臺灣淡水人。后來他落籍侯官,仕途非常順利,一直當到軍機章京,是清代臺灣進士里職位最高的。

  還有一個跟臺灣關系超密切的是林熊祥。他祖籍龍海,后遷臺灣。回大陸后,先居廈門,再移福州。他是陳寶琛的外甥,又娶了寶琛舅舅的四女兒瑜貞。類似沈葆楨之于林則徐。林熊祥經陳寶琛推薦,到北京大學圖書館當助理,接著轉為國立北京圖書館研究員。1922年冬,臺灣大有物產株式會社成立,熊祥返臺任社長。轉春,又跨海回到福州,在楊橋路開設林本源祥記商行。資本雄厚又出身世家,被推為福州臺灣公會會長。他家在楊橋路南側,人稱“臺灣林”。

  嚴復的本家兄弟嚴文炳,生于1868年。嚴復當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時,嚴文炳就在北洋水師學堂任教。1912年8月,嚴文炳應嚴復的邀請到京師大學堂任數學教授,同時在北洋政府海軍部任職。這嚴文炳的兒子嚴愷,很優秀,是中國現代水利的一代宗師。

  葉可梁,是嚴復的外甥女婿。1905年赴美國入康奈爾大學攻農藝,1911年回國,任《北京日報》主筆。應學部招考,授進士出身,任京師大學堂農科學長。1914年,在外交部,任主事,升僉事,任駐美使館二等秘書。

  高魯這位福州人,也在北京大學當過老師。他21歲進福建船政學堂。1913年,出任中央觀象臺臺長。上世紀20年代,受蔡元培邀請,在北大講授天文課。1922年10月30日,中國天文學會在中央觀象臺宣告成立。高魯被選舉為第一屆會長。1942年,出任閩浙監察使。

  螺洲陳氏家族的陳體誠,兼任過北京大學教授。他1918年倡立中國工程學會,為首屆會長。1927年秋,參加津浦鐵路黃河大橋修建工作。

  福州人林志鈞,1915年,任國立法政專門學校教務長。1928年,受聘在北京大學、清華研究院講授人生哲學。1929年為《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書丹。沈從文稱其在文學、法政、哲學、佛學、詩文、書畫諸方面都極具造詣。金岳霖、張中行、吳小如都是他的弟子。

  林志鈞的大兒子林幾,也到北京大學任教。1928年,林幾獲維爾茲堡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后,任北京大學醫學院教授。1935年3月,任北京大學醫學院法醫學教研室主任教授。1951年秋,受衛生部委托,開辦第一期法醫學高級師資班。是中國近代法醫學的奠基人。

  林庚是林志鈞的次子,1952年起,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學研究室主任。他193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中文系。1934年留系任教,兼鄭振鐸創辦的《文學季刊》編輯。1937年秋起任廈門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教授。我在廈大中文系讀的課本,就有他的《中國歷代詩歌選》。

  福州人鄧拓,1949年冬,受聘為北京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此前不久,他剛任人民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依時間流上溯,輪到說鄉賢中的大佬張亨嘉了。張是光緒九年進士。1904年2月,受命為京師大學堂首任總監督,至1905年底。其中1904年3月,兼任進士館監督。他的就職訓詞言簡意遠:“諸生為國求學,努力自愛”。1905年5月,他部署召開京師大學堂第一屆運動會,開我國大學運動會先河。

  京師大學堂成為北京大學后,這“朋友圈”中的“先生”還有誰呢?

  前面說到的林紓,在北京大學掛牌后,繼續任分科大學經文科教習,直到1913年4月。陳衍,1912年9月,北京大學又請他來校任教。

  鄭天挺是福州人,歷史學家。1920年從北京大學國文系畢業后,參與廈門大學籌建與教學,兼任圖書部主任。1922年,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1924年畢業后,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等。抗日戰爭爆發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總務長,北京大學教授、文科研究所副所長。抗戰勝利后,仍執教于北京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鄭天挺去了南開大學。在任北京大學秘書長18年間,于20世紀30年代主持完成圖書館、地質館、新宿舍三大建筑。1937年,北大南遷時,負責師生南撤,1946年為復校奔走辛勞。1948年為保護師生和校產,迎接解放,竭盡全力。

  福州青年郭夢良,1915年,北上京都,考入北京大學法科哲學部,并在閩籍學生北京聯合會擔任職務。經常在《京報》《晨報副刊》《時事新報》《青年之報》等報刊發表作品,還同劉慶平、鄭振鐸等一起籌備在北京福州會館成立福州同鄉會。1923年,郭夢良與女作家廬隱成婚,1925年春,赴上海任國立政治大學總務長。

  福州人朱謙之,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和東方學家。1918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當助理員時,常和朱謙之討論政治問題。1924年,受聘在廈門大學任教,主講史學和中國文學史。從1932年起在中山大學工作,曾經擔任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1952年回到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授,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和研究;后從事東方哲學,成為我國在東方哲學和宗教學方面的拓荒者之一。1964年調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世界宗教所研究員,致力于宗教學研究,在學術界被人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著述宏富,有專著42部、譯著2部、論文百余篇。

  陳岱孫是螺洲陳氏族人,經濟學家、教育家。他進北大“朋友圈”比較遲。1918年考入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校。1953年以后任北京大學教授、經濟系主任、北大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而之前,他1927年任清華學校大學部經濟系教授;1928年起任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和系主任,次年起又兼任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長期從事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在培養中國經濟學人才方面有突出貢獻。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古典政治經濟學、庸俗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說史等均有精深研究,著有《從古典經濟學派到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史》等。

  劉崇樂也是福州人,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49年10月任北京農業大學昆蟲學系主任、教授兼昆蟲學研究所所長;曾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等,并任《昆蟲學報》總編輯。在中國昆蟲學等研究領域有突出成就,著有《生物學概論實驗指南》《中國經濟昆蟲志——瓢蟲科》等。

  1905年,作為京師大學堂八個分科大學之一的農科大學開始籌建,這是形成中國農業大學的最早源頭。所以,北京大學校史館把劉崇樂收錄“北大英杰”。

  鄭振鐸,福州人,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21年參與組織“文學研究會”。1952年被聘為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等。在中國古典文學、戲曲、版本目錄學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詣,著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等,編有《中國版畫史圖錄》《中國古本戲曲叢刊》等。

  1903年2月,京師大學堂附設進士館,一年后開門招生,共招癸卯進士80多名、甲辰進士30多名。設立進士館是為了:“以明澈今日中外大局,并于法律、交涉、學校、理財、農、工、商、兵八項政事,皆能知其大要為成效”“新進士為從政之初階,自宜講求致用之實,以資報國之具”“至畢業以后即各赴本衙門分修職守,于各門學術已具有普通知識,遇事不致茫然”。

  看看這時候“朋友圈”中的“學子”都有誰:

  根據有關資料,光緒二十九年癸卯科進士,從京師大學堂進士館畢業的福州人有:郭則沄,二甲第 31名進士,翰林。林步隨,林則徐的曾孫,二甲第96名進士,翰林。楊廷綸,二甲第114名進士,翰林。何啟椿,二甲第104名進士。王世澂,二甲第118名進士,畢業后赴英國林肯大學法律系留學。另有甲辰恩科,福州人陳宗藩,以三甲第26名進士畢業,后赴日本法政大學留學。

  福州的葉在琦,生于“世代翰林”之家,光緒十二年進士。光緒二十七年,在老家任全閩大學堂監督。那時新學剛剛興起,葉在琦著意培育新式人才,選送優秀學生進京師大學堂。

  此后從北京大學(京師大學堂)畢業的福州學子還有:

  沈覲冕,沈翊清四子,陳寶璐女婿。1907年,畢業于京師大學堂,曾任海軍總司令部秘書長、福建鹽運使。

  林福貽,進入京師大學堂學習法律,1911年畢業后終生為法官。林福貽的長子林斯濂畢業于北京大學,后在奧地利學習郵政通訊。

  梁敬錞,字和鈞,生于閩山巷,梁鳴謙孫。妻林蘊椒,是林旭的幼妹。1913年,入北京大學法科,1917年畢業,被司法總長林長民聘為司法部首席秘書。1921年獲碩士學位,后歷任北京大學、朝陽大學、司法講習所教授。

  陳培源,陳培錕之弟,光緒二十八年舉人,工詩文,北京大學法政科畢業。歷任廣西知縣,為私立福建學院國文教授。1953年受聘為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郭可詵,字學群,號仙樵,世居黃巷。1919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三年后轉入礦物系,理學士。在北大讀書期間迷上攝影,加入光社,后留學比利時,曾任上海圖書館副館長。

  嚴倚云,嚴復長孫女,與高夢旦兒子高叔哿結婚。就讀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倫敦劍橋大學。畢業后,在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勝利后回北京大學任教。

  林傳鼎,1935年入清華大學。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學生救國會主席、民族解放先鋒隊清華大學大隊長。1946年,任輔仁大學講師,并在北京大學兼課。1949年秋回國,1952年起,歷任北師大教授、副教務長、教務長,首都師大名譽校長等職。

  陳大鹍,家住三山驛,1947年6月,考入北京大學經濟系,年底加入北大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民主青年聯盟”。1948年1月奉命返回長樂參加家鄉的解放斗爭,同年夏天前往設在長樂山區的福長林(福清、長樂、林森)中心縣委工作。當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福長林中心縣委組織部長。1949年3月17日,赴長樂北部執行任務時被捕,次日在長樂江田沙灘就義。

  在上述北大福州“朋友圈”中,被列入“北京大學校史館”中“北大英杰·科學家、教育家及著名學者”的有張亨嘉、林紓、嚴復、鄭振鐸、鄭天挺、陳岱孫、劉崇樂。列入“北京大學校史館”中“記憶北大·北大名賢館”的有林紓、嚴復、鄭振鐸。

  北大福州“朋友圈”確實優秀。最早京師大學堂的畢業生,是由來自福州的總監督張亨嘉頒給的畢業證書,而畢業典禮上代表教員致辭的則是來自福州的文學教員林紓。

  林紓的贈言是:“愿諸君詔學者念國,毋安其私”“愿諸君勿以慧鈍區學子,慎牖其衷,而本之以誠”“愿郡將運帥,勿梗諸君事,各抒其所蘊,播其州。州之秀民,咸悅豫與先生游”“振困起懦,惟相與師。師道獲昌,善類遂多。愿諸君扶植稚弱,而同進于道”。林紓還發揮他圖文并茂的特長,作了《大學堂師范畢業生紀別圖記》,記述了新老師范生的深厚情感和告別場景。

  北京大學和福州的緣分,源遠流長。如今,北大的福州“朋友圈”,有一個北京大學福建校友會。

  《福州晚報》(2025年3月13日、15日  A07版 閩海神州)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