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民間二十四節氣農諺述略

日期:2025-03-11 16:18 來源:福州晚報
| | | |

  作者:林尉文

  閩臺農耕文化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兩岸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逐漸積累了許多農業生產經驗。這些傳統生產經驗和相關習俗,在民間轉化為一些精辟通俗的農諺熟語,廣泛流傳于海峽兩岸,對閩臺各地的農業生產發揮積極的作用。同時,它們還蘊藏著鮮明的傳統農業與海洋文化相融的地域特征。

  立春

  閩臺民間立春日流傳迎芒神、鞭打春牛、掛春幡、做春盤、咬春等習俗,以此揭開一年農事的序幕。兩地民間共同流傳許多有關立春的農諺:

  立春趕春氣。

  流傳于閩南、臺灣等地。意為要趁立春的節氣安排一年的農事。

  一年趁雙春,三年趁一閏。

  流傳于閩南等地。如正月立春,同年十二月底又逢第二年的立春,謂之“雙春”,預示明年冬節氣候會提早,應作好各項農事的準備工作。

  雨水

  雨水時節,春雨飄灑大地,滋潤萬物。有關農諺如:

  雨水節,接柑仔。

  流傳于閩南、臺灣等地。意為雨水節氣可以接種柑橘和播種其他作物。

  驚蟄

  歷書曰:“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閩臺民間認為驚蟄當天若有春雷,必為豐收之年;若響于驚蟄之前,則此年雨水必多。

  驚蟄未遘雷先發,七七四十九日冇見天。

  流傳于福州等地。遘:到。七七四十九:虛數,言其多。不見天:指沒有晴朗的日子。每年的初雷一般都出現在驚蟄前后。在驚蟄日前就響起春雷,說明當年暖濕空氣特別活躍,預示雨季將很長。

  未驚蟄先發雷,四十九日云冇開。

  流傳于閩南、臺灣等地。驚蟄前雷發聲,要連綿四十九天陰雨不止。類似的諺語還有“驚蟄未發雷發先,要落七七四十九日(雨)”等。

  春分

  春分時節,百花萌發,萬物成長。是各種作物生長的好時節。兩岸相關農諺如:

  春分種子土內伸。

  流傳于閩南等地。伸:出芽。春分是播種的季節,下種后的大豆、花生等開始露出幼芽。

  春分豆仔伸。

  流傳于閩南、臺灣等地。意為未到驚蟄季節不可種豆,因此時氣候尚冷,豆子會爛不出芽,只有過了驚蟄,天氣轉暖,方可下種。

  清明

  “氣清景明,謂之清明。”清明時節,由于晴雨相間冷熱無常,兩岸民間也引出許多相關熟語。

  清明谷雨,寒死老鼠。

  流傳于福州、閩北、莆仙等地。寒:凍。指清明谷雨時節天氣還很冷。

  清明前后,種瓜種豆。

  閩臺等地諺語。清明時節雨水充沛,適于栽種各種瓜豆等農作物。

  三月冇清明,四月冇立夏,新米舊米價。

  閩南、臺灣等地諺語。清明通常在三月,立夏在四月,如果不在相應的月份,說明節氣反常,必有天災,屆時糧食歉收,會造成米價上漲。

  谷雨

  谷雨時節,雨生百谷。此時氣候溫暖,春雨細潤,禾苗茁壯成長,草木欣欣向榮。兩岸民間共同流傳的農諺有:

  谷雨鳥,鳥做姆。

  暮春時節,陽氣躁動,各種飛禽走獸交配頻繁,故有此說。閩臺民間還有谷雨時節“雞仔鴨仔,大大細細欲做姆”等類似的熟語。

  立夏

  立夏之日,標志著春去夏來,農忙開始。閩臺各地舊時有食夏面、夏餅以犒夏的習俗。民國《古田縣志》卷21:“立夏日,田家具酒肉粢盛,醉飽彌日,謂之犒夏,以農忙自茲始也。”相關農諺如:

  立夏小滿,江滿河滿。

  流傳于福州等地。立夏、小滿這兩個節氣期間,雨水充沛,閩江等流域江水漫漶,開始進入汛期。

  立夏小滿,雨水相趕。

  閩南、臺灣等地諺語。在立夏小滿節氣期間,南方進入陰雨綿綿的梅雨季節。

  初一落雨有花結冇籽,初二落雨有谷做冇米。

  主要流傳于臺灣。立夏時節早稻即將抽穗,這時不宜下太多的雨,否則水稻容易倒伏,稻花無法授粉,將會影響早稻收成。

  小滿

  小滿時節,陽光充足,稻麥結穗,漸漸滿實,故曰“小滿”。

  小滿梅,犬仔伓食碗底糜。

  福州等地諺語。伓:不。糜:粥。意為小滿梅雨,預兆夏糧豐收。

  雨落二八九,后月舉戽斗。

  臺灣等地諺語。小滿時節,雨如果從月底下到下個月,田地積水多了,就要用戽斗把水淘干,以免妨礙作物生長。

  芒種

  這一時節有芒的作物如稻、麥開始成熟,收成在望。南方開始進入梅雨季節,雨水特別多。

  芒種降雨火燒街,夏至降雨濫蒲蒲。

  福州等地諺語。火燒街,形容干燥炎熱。濫蒲蒲(方言),意為濕淋淋。芒種日下雨預示當年干旱炎熱,夏至日下雨預示當年雨水充沛。

  雨打芒種頭,魚蝦目宰流。

  流傳于福州、古田等地。目宰(方言),意為眼淚。喻指芒種日下雨,預示當年干旱。

  五月芒種雨,六月火燒埔。

  流傳于臺灣、閩南等地。埔,指草編織的席。如果芒種時節下雨,那意味著六月有酷暑大旱,炎熱的天氣似乎使睡覺的草席像被火烤過一樣。

  芒種孕,夏至穗。

  閩南等地諺語。芒種孕谷,夏至出穗,小暑成熟。早稻下種至收成約105天。

  夏至

  夏至這一天是一年之中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過了此日,白天漸短,黑夜漸長,是農作物收成和再播種的時期。

  夏至日,冬至暝。

  閩南等地諺語。日:指白天;暝:指夜間。意指一年之間,夏至日白天最長,冬至夜間最長。

  夏至,風臺著出世。

  閩南、臺灣等地諺語。意為夏至時節臺風開始活躍。

  夏至乍出霉,大雨十八回。

  福州等地諺語。乍:才。出霉:發霉。福州地區氣候潮濕,春季室內常發霉。如果遲至夏至才發霉,說明該年雨季來得晚,預示夏初雨水充沛。

  小暑

  小暑時節天氣已開始熱了,但尚未到酷暑的地步。

  小暑雨,餓死鼠;大暑雨,餓死牛。

  意為小暑、大暑時節皆不宜雨。

  五月小暑,割小暑前;六月小暑,割小暑后。

  閩南等地諺語。小暑日如在五月,氣候太熱,稻成熟得早,要在小暑前收割。如小暑在六月,氣候緩熱,要到小暑后才收割。

  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節氣,相關農諺如:

  大暑熱冇透,大水風臺到。

  閩臺民間諺語。意為如果大暑不熱,就必有洪水和臺風的災害,影響農作物收成。類似諺語如“大暑熱冇透,收成著冇夠”。

  立秋

  立秋表示秋天到了,天氣開始由酷暑逐漸轉為涼爽。相關農諺如:

  雷搟秋,稻仔尾白溜溜。

  閩臺各地農民最忌立秋這一天打雷,認為立秋打雷,稻苗將歉收。類似的諺語還有“雷拍秋,晚冬一半收”“雷貢秋,稻仔像嘴須”等。

  立秋冇雨最堪憂。

  閩南、臺灣等地諺語。立秋日若無雨,將來很可能出現旱情。

  處暑

  處暑意為暑氣到此而止。然而閩臺地處亞熱帶,有時天氣仍炎熱如夏,兩岸民間流傳的相關諺語如:

  處暑日,曝落格。

  閩南等地諺語。落格,方言地底之意。意謂處暑節令天氣特別酷熱,甚至熱得透過土層下。臺灣民間類似諺語有“處暑,曝死老鼠”等。

  冇驚七月半鬼,只驚七月半水。

  閩臺各地諺語。處暑時節,恰逢七月鬼節,此時臺風十分活躍,臺風帶來的暴風驟雨,往往對農作物造成災害,人們畏其甚于鬼,民間故有此說。

  白露

  入秋之后,氣溫漸降,夜間露水會凝結成點點滴滴的白色水珠,故稱此節氣為白露。相關諺語如: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白露過后,北方冷空氣逐漸南下,晝夜溫差可達十多度,人們有一夜冷過一夜的感覺。福州亦有“白露白曇曇,一回落雨一回寒”等諺語。

  白露日雨為苦雨。

  主要流傳于閩南、臺灣等地,因此時閩南和臺灣二季稻正在揚花抽穗,最忌起風下雨。

  秋分

  意為秋已過半,此時天氣開始逐漸涼爽。相關諺語如:

  二八亂穿衣。

  二八,指二月和八月。秋分時節,天氣冷暖不定,人們穿衣也隨之換來換去,故曰二八亂穿衣。

  紅柿若出頭,羅漢腳仔著目水流。

  主要流傳于臺灣。羅漢腳仔:閩南語指年紀較大的單身漢。秋分時節,柿子成熟,顆顆丹紅。而此后天氣漸冷,夜又漸長,單身漢更難耐長夜的孤獨和寂寞。

  寒露

  此時已到深秋時節,天氣逐漸寒冷。相關農諺如:

  寒露風,谷倉空。

  閩北等地諺語。意為寒露時節起風,對農事不利。

  寒露開花不結籽。

  臺灣等地諺語。寒露是種麥的季節,不要讓其在此時開花吐穗,否則就沒有收成。類似的農諺有“寒露吐穗不結實”等。

  霜降

  時屆深秋,霜凍始降,草木零落,故曰霜降。相關農諺如:

  霜降水,餓死鬼。

  閩北等地諺語。意為霜降時節多雨,則谷物會歉收。

  霜降稻仔未出齊,牽牛加以犁。

  閩南、臺灣等地諺語。意為到了霜降節氣,晚季稻還沒有全部結穗的就應當犁掉,因為已經沒有收成的可能了,好改種其他作物。閩南民間類似的諺語有“出冇齊,牽牛犁”。

  立冬

  時屆初冬,天氣逐漸寒冷。相關農諺如:

  立冬青黃割到空。

  流傳于閩南、臺灣等地。意為到了立冬,作物都已成熟,不管是青是黃都應該收割了。

  小雪

  此時大陸北方氣溫已降到零攝氏度以下,出現降雪,故稱小雪。相關諺語如:

  十月生翅,懶紓查某領未直。

  流傳于閩南、臺灣等地。入冬之后白晝漸短,農作物已收割入倉。此句意為此時晝短夜長,時間像長了翅膀似的飛走,婦女忙于做不完的家事,連頭頸也難得伸直。

  大雪

  此時大陸北方開始下大雪,天氣很冷。相關諺語如:

  大雪大到。

  此為漁諺,流傳于閩南、臺灣等地。大雪時節,由于北方氣溫降低,黃海、東海的魚群紛紛回游到臺灣海峽避寒,形成冬季魚汛,是漁民捕撈的好時機,故民間有此漁諺。大到,指大量魚群來到。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重要的節日,相關諺語如:

  冬節在月頭,卜寒在年兜;冬節在月中,無霜甲冇雪;冬節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流傳于閩南、臺灣等地。冬節即冬至,年兜指年底。甲:和或又的意思。正:這里指正月。此句意謂如果冬至是在月初,年底會十分寒冷;如果冬至在月中,年底就會比較暖和,沒有什么霜雪;如果冬至在月底,那最寒冷的天氣會出現在來年的一二月。

  冬至冇霜,石臼冇糠。

  流傳于閩東。意為冬至不冷,兆示來年歉收。

  小寒

  此一時節天氣寒冷,故稱小寒。相關諺語如:

  小寒大寒人馬安。

  流傳于閩南、臺灣等地。大寒,此處泛指很冷。小寒時節天氣寒冷可以凍死害蟲,對人的健康和明年的農事也有利,故曰人馬安。

  大寒

  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此時天氣最冷,故曰大寒。相關諺語如: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流傳于閩南、臺灣等地。意如果大寒節氣不太冷,來春必定會很冷。也有“大寒不寒,人心不安”的說法。

  作為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生產和生活經驗知識,這些農諺不但是兩岸民眾在長期農業生產中積累的經驗之談,也是閩臺兩地勞動人民認識和開發自然的共同智慧結晶。它們從一個方面再次印證了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風共俗的歷史事實。

  《福州晚報》(2025年3月11日 A07版 蘭花圃)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