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維度”看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之地位
作者:筱陳
走進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導游非常自豪地告訴說:“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若問這地位何來,導游說,這里走出了許多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如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旭、林覺民等100多位人物。我聽了,深為認同。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沒能找出一片坊巷產生出如此眾多對中國近代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
但我仔細琢磨,人數眾多是一個方面,而這些人物,他們的理政思想能夠反映中國近代史80年的求索思想,他們的印跡恰恰能夠完整反映中國近代史的脈絡。兩個方面相互照應,可以清晰印證三坊七巷的“半部中國近代史”的歷史地位。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長達百多年,其間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階段。之所以稱之為“半部”,主要是指1840年至1919年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這段歷史。
思想史維度
在三坊七巷可以觸摸到近代中國思想史的脈絡:清晰反映晚清時期圖強救亡的治政思想軌跡。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的堅強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得中國從封建社會轉變成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瓜分中國領土,近代史的80年也是自強求存的80年。在這一變革時期,在治國方略上,提出了許多治國主張,展示了中國近代國家治理的思想史:
林則徐,人稱“開眼看世界第一人”。任兩廣總督后,虎門銷煙,抗擊鴉片,又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組織翻譯《四國志》和《海國圖志》,主張了解西方,學習西方進步的自然科學與實用技術。
沈葆楨,洋務運動代表人物。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提出“自強”與“求富”,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迎來了晚清的中興時期。沈葆楨擔任福建船政大臣期間,創辦馬尾船政學堂,興辦船政工業,推動了中國近代造船、航運、海軍建設事業的發展。在治理臺灣和外交方面建樹頗豐。
嚴復,馬尾船政學堂首批選派赴國外學習的學員。在國外,不僅學習了西方先進的航海技術,還深入考察西方政體,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提倡西學,提出了“救亡”思想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成為救亡圖存的理論依據,表現出嚴復先生的科學精神與愛國思想,對思想啟蒙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了解西方,學習西方進步的自然科學與實用技術到洋務運動“師夷之長,以夷制夷”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再到嚴復學習西方、思想啟蒙,貫穿近代史的80年,清晰反映出中國近代史的理政思想軌跡。
歷史進程維度
在三坊七巷可以感悟晚清政府的興衰軌跡:從維護到改良到結束統治的歷史進程。
三坊七巷歷史人物中,既有林則徐、沈葆禎等一大批晚清忠臣,他們以“茍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思想,為晚清復興,國家圖強而嘔心瀝血。然晚清積弊日重,晚清政權開始跌宕,發生了兩大重要歷史事件,都有三坊七巷人的參與。
(一)林旭參與戊戌變法,乃“戊戌六君子”之一。1898年,光緒宣布變法,當年正是戊戌年,史稱戊戌變法,這場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運動,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這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雖以失敗而告終但卻在近代史上產生重大影響。在這次變法中犧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乃侯官人,居于三坊七巷。
?。ǘ┝钟X民參加推翻晚清政府的革命,乃“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上個世紀90年代,列強環伺,國人涂炭,國家危殆。孫中山等建立同盟會,舉行廣州起義,意圖推翻政權。林覺民積極參與,起義前,林覺民挑燈作《與妻書》,以助天下人愛其所愛,以天下人為念,為天下人謀永福,相信“然吾輩身死之日距光復期必不遠矣”,最終成為堅定的青年殉道者。
中國近代史的80年,無論是維護統治,還是改良統治到最終到結束清王朝的統治,皆有三坊七巷人的參與,從這些人物中,反映了近代史前80年的統治脈絡。
開啟與結束的維度
在三坊七巷可以感知一個歷史階段的開啟與結束。
說起中國近代史的開啟和1919年舊民主主義革命結束的兩個時間節點,繞不開三坊七巷的兩個人物:一是林則徐禁煙,鴉片戰爭爆發,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列強瓜分中國領土,中國歷史邁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二是林長民,1919年5月2日在《晨報》發表《外交警報敬告國民》的新聞,向國民揭露政府賣國行徑,五四運動由此爆發,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結束,從而開啟新民主主義革命新階段。
上述分析中看出,三坊七巷具有半部中國近代史之地位,既有對歷史產生影響的人物眾多的因素,也有他們在各個歷史階段產生巨大作用的因素,兩個方面的疊加,奠定了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的歷史地位。
三坊七巷擁有“半部中國近代史”既是時勢鑄就,也是歷史積淀。三坊七巷的“半部中國近代史”根植于三坊七巷文化,賡續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的精神,客觀反映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自強、救亡、圖存的歷史。歷史積淀是文化的傳承與積淀,文化與時代的交融碰撞奠定了三坊七巷的“半部中國近代史”的歷史地位。
《福州晚報》(2025年3月7日 A15版 閩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