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蛇崇拜和陳靖姑斬蛇故事

日期:2025-02-20 16:59 來源:福州晚報
| | | |

  作者:黃榮春  

  蛇崇拜

  蛇崇拜,是種圖騰崇拜。圖騰崇拜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圖騰”一詞來源于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種特定的物種,于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系。

  閩族崇拜蛇,閩越族更崇拜蛇神,均把蛇作為民族神圣的標志。史書對閩族、閩越族崇蛇都有記載,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注釋“閩”字的本義說:“閩,東越蛇種也。故字從‘蟲’。閩音旻。”宋《太平御覽·福州》引用《開元錄》曰:“閩州,越地,即古東甌,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種。”明鄺露《赤雅》記載:福建“疍民神宮畫蛇以祭,自稱龍種”。清郁永河《海上紀略》載:“凡(福建)海船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龍。”鄭祖庚《侯官鄉土志·人類》:“蛋人……其人皆蛇種。”施鴻保《閩雜記》卷九《蛇簪》記載:“福州農婦多戴銀簪,長五寸許,作昂首之狀,插于髻中間,俗名蛇簪。”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也稱“自古以南蠻為蛇種,觀其疍家,神宮蛇像可見”。

  福州地區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文物和現存建筑物及民間習俗中都可以印證閩族、閩越族人崇拜蛇神。閩侯黃土侖商周遺址出土的部分陶器和原始瓷器上有蛇形堆塑或蛇皮紋飾,其中一件陶杯的把手被捏成龍蛇形狀。屏山閩越國漢初建筑遺址出土的板瓦上飾有蛇首形文字,即“閩”的初字“蟲”或“蛇”。

  鼓嶺、閩侯、連江等地均有祀蛇的廟宇。

  鼓嶺南洋莊上境

  鼓嶺南洋莊上境在福州晉安區鼓嶺南洋村,距宜夏村9公里,海拔144米。所謂境,實為鄉村廟宇。境為土木結構,坐北向南,由正殿和邊房組成,懸山屋頂。面寬14米,進深19米。邊房單間,被作為土地廟。正殿由戲臺、天井和大殿組成。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抬梁式加穿斗式木構架,殿前設游廊。大殿神龕正中供奉閩越王郢第三子白馬三郎及其夫人,左側供柳、王、馬三元帥,右側供臨水夫人。墻壁佛龕供奉白馬三郎及其所騎白馬等泥塑。

  天井位于大殿和戲臺之間,中間豎立一根石筍,石筍破土而出,露出地面高164厘米,底徑60厘米。石筍呈柱形,下粗上尖,外表飾粗弦紋;筍身長滿青苔,頂部被人撫摸得較為干凈。此根石筍被鄉民稱為“蛇角”。

  境的前后有三株古榕樹(境前二株,境后一株),樹蔭幾乎覆蓋境宇。莊上境屋頂平緩,廟宇低矮,木構架古樸典雅,境前境后榕樹的樹齡已達數百年,為此現存的莊上境當為明末或清初建筑,雖清光緒間有修復,但主體結構仍保留明末或清初建筑風格。

  閩族和閩越族的圖騰崇拜是蛇。閩越國滅亡后,其民被遷往江淮之間,都城部分遺民逃往深山野谷之中。南洋莊上境處于深山溪谷之間,一方面深受閩越習俗影響,另一方面也深受毒蛇的危害,故打制石筍作為神蛇之角,并建廟雕塑白馬三郎神像以作鎮蛇之用。

  永豐青竹境

  永豐青竹境在閩侯縣荊溪鎮永豐村西南100米處,俗稱蛇王宮。始建于明代,現代重建,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坐北向南,依次有戲臺、戲樓、過亭、大殿等。戲臺上施八角藻井,由斗栱層疊而成。大殿封火墻二坡頂,穿斗和抬梁式混合構架,面闊三間,后部設神龕,主祀青竹蛇王。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三月初一村民自發組織舉行游燈籠蛇舞活動。

  連江品石巖寺

  連江品石巖寺又稱品巖寺、品石巖蛇王廟,該處有三塊巨巖形成品字形,故以石名寺;在連江縣鳳城鎮玉山村玉泉山上,位于玉泉寺遺址右前側約200米處,寺前石磴路邊有明代首輔葉向高、兵部尚書吳文華摩崖石刻。始建于元代,明、清重修,現存主殿為道光甲申年(1824)重修。坐西向東,主殿(蟒天府)有明、清石柱礎,面闊三間15米,進深一間6米,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殿內供奉蟒天洞主、劉夫人、九使、十使、十一使、文利武判及衛士、歷代主持等神位和韋陀供藥盤。殿前有龍、鳳、墨、貴四將軍護衛。蛇王辰誕為農歷十月十五,當天各地信士前往此地祭拜。1980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九使蛇神傳說流行于閩中各地,明代《榕陰新檢》引《晉安逸志》記載:“唐僖宗時,福清黃檗山有巨蟒作祟”,鄉人劉孫禮其妹三娘被蛇精攝入洞中為妻。劉孫禮為救妹去學法,“歸與蟒斗,是時,其妹已生十一子,孫禮殺其八。妹奔出,再拜,為蟒請命。孫禮乃止,其后三子為神曰:九使、十使、十一使,閩中往往立祀之。”蛇神三兄弟常巡游鄉里,驅趕精妖,為民除害,逐漸成為民間保護神。何求《閩都別記》對此傳說有詳細記述。

  閩中地區不少地方有祟蛇習俗,建有蛇王廟,如南平樟湖鎮蛇王廟、福清市高山龍門寺九使府(供奉九使、十使、十一使),福州市區內亦有三通橋九使廟。連江縣東岱鎮南街原有九使府,正殿供九使神像,多年前被拆毀。

  陳靖姑斬蛇故事及文化遺存

  陳靖姑是道教女神,與媽祖齊名。陳靖姑一說出生于唐大歷二年(767),另說生于唐天祐元年(904)正月十五,又說生于五代閩王時期。福州下渡人,父陳昌,母葛氏,嫁古田劉杞。相傳十三歲去閩江閭山學法,十五歲學成歸來,能斬蛇除魔,扶危濟難。明萬歷《古田縣志》記載:年二十四歲因“孕身數月,會大旱,脫胎往祈雨,果如注。因秘世,遂以產終。”明王應山《閩都記·郡西北古田勝跡》記載:“順應(懿)宮,又名龍源廟,在縣東三十里臨水洞。神姓陳氏,閩下渡陳昌女,名靖姑,嫁劉杞,卒年二十四。臨水有洞,產巨蛇,時吐氣為疫癘。一日,有朱衣人執劍,索白蛇斬之,乃知其神也,鄉人為立廟,祀于洞,有梳妝樓。宋淳祐間,賜額‘順懿’。元末重修,學士張以寧為記。明徐興公《龍源廟》詩:臨江遺廟祀嬋娟,少女宣靈五代年。蝌蚪縱橫階下出,妖蛇降伏井中眠。春秋野老更羅袖,伏臘村童送紙錢。苔滿古碑行客吊,妝樓無主鎖寒煙。”黃仲昭《八閩通志》記載:“順懿廟,在縣口臨水。神陳姓,父名昌,母葛氏。生于大歷二年,嫁劉杞。年二十四而卒。臨水有白蛇洞,中產巨蛇,時吐氣為疫厲。一日,有朱衣人執劍,索白蛇斬之。鄉人詰其姓名,曰:‘我江南下渡陳昌女也。’忽不見。亟往下渡詢之,乃知其為神,遂立廟于洞上,凡禱雨旸,驅疫厲,求嗣續,莫不響應。宋淳祐間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

  民國陳衍《福建通志·壇廟》引陳鳴鶴《晉安逸志》記載:永福有白蛇魅,數為郡縣害,隱形閩王宮,幻為王后,以惑王。王患之,召靖姑擊蛇。靖姑率弟子書符夜圍王宮,斬蛇為三,蛇化三女潰圍飛去。靖姑追數百里得其尾于永福,得其身于閩清,各厭殺之。其頭奔入古田臨水井中,于是靖姑乘勢從他道馳入古田,圍井三匝,乃就女人服,系頸自縛箭貫耳,抱馬足請降,使居井中。還報閩王,遂封靖姑為順懿夫人,食古田三百戶,以一子為舍人。靖姑辭讓食邑不受,乃賜宮女三十六人為弟子,建第臨水。后數歲,靖姑逃去隱居海上。

  何求《閩都別記》曰:“閩王璘僭為帝,白蛇精令長安鬼潛入宮將皇后陳金鳳迷倒拽出至長坑;白蛇精變為陳金鳳,在長春宮內朝夕不是陪王璘宴,便是與陳守明歡會,又把三十六宮娥禁于冷宮。靖姑因父病回福州下渡家中,望知宮中有妖氣,俟父病愈遂去除妖。白蛇精假裝心痛,要求取靖姑之心以換心。陳守仁是靖姑堂兄,為閩國大法師,受閩王信任,派人密告靖姑。靖姑將計就計,赴閩宮,閩王要靖姑自剖心,靖姑求一杯清水,閩王賜劍與水。靖姑左手捧水,右手執劍,隨閩王至宮中,突出床前,念動真言,噴去法水。蛇精被蒙頭,要走不及,現出原形,一斗大白蛇在床上翻滾。靖姑揮劍將白蛇斬作三段,蛇精飛走,靖姑追拿,將蛇首鎖在龍潭壑,蛇身鎖在開元寺井中,蛇尾鎖在七星井。靖姑又救回陳金鳳,救活三十六宮娥。閩王璘遂封靖姑為臨水夫人,賜三十六宮娥從。”又說靖姑二十四歲身懷三個月胎孕,時閩王永和二年(936)四五月間,福州大旱,田苗焦槁,靖姑在龍潭角閩江祈雨,左手執龍角,右手執寶劍,渡片蓆于江中,舞劍吹角,步斗行罡,念真言。立時濃云密布,大降甘霖。靖姑不避風雨,猶在江中舞蹈不輟,忽腹中胎毀、血崩,不勝疼痛。片蓆將沉,看見蛇首在水底拖墜。靖姑知被暗算,奈神散體軟,聽之拖墜。忽天上降鴨三只,銜片蓆浮起,靖姑復浮,復整精神,長坑鬼與蛇頭見靖姑仍能施法,即同逃走。

  閩都等地民間有一習俗:因鴨子救陳靖姑有功,在祭祀陳靖姑時不殺鴨供祭。又延伸一些供祭活動中不用鴨作為祭品。

  陳靖姑故事用真實人物為依據,并加以神化和不斷藝術加工,有多個版本;死后成為“救產護胎,保赤佑童”的女神。鄉人感其恩德,建殿崇祀。歷代帝王加封敕賜:五代閩王為順懿夫人,加封臨水夫人,賜三十六婆官;南宋淳祐年間,追賜為“崇福昭惠慈靖夫人”,賜額“順懿”;清道光年間封為“順天圣母”,民間尊為“陳太后”。陳靖姑信徒數以千萬計,遍及福建、浙江、江西、廣東、臺灣等省,以及東南亞各國。

  陳靖姑的故事在明代的《海游記》和清代的《臨水平妖傳》《閩都別記》等小說中均有較詳細介紹。福州十邑是陳靖姑主要活動地域,有眾多的文化遺存。

  古田臨水宮

  古田臨水宮在古田大橋鎮中村,距縣城39公里。《福建省志·文物志》記載:始建于唐貞元八年(792),元至正七年(1347)重修,清光緒元年(1875)毀于火,翌年重建。內祀臨水夫人陳靖姑。

  臨水宮依山而筑,土木結構,紅墻綠瓦,參差錯落,占地2000多平方米。正門嵌有“敕賜臨水宮”匾額,山墻上有雙龍戲珠、虎子嘗泉等浮雕。宮內有前后左右四個分殿:前殿南墻設兩重儀門,越數級臺階達大院,院內存有古戲臺、鐘鼓樓、拜亭和正殿,精雕的廊柱、梁栿、斗拱,精美的藻井。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柱,殿柱粗大,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圓木柱胸圍145厘米,方形木柱邊長30厘米。殿內供奉陳靖姑神像,殿上置藻井,穿斗與抬梁木構架,重檐歇山頂。左殿是太保殿;右殿塑有三十六婆官像,壁上保留陳靖姑出身及其降妖伏魔故事傳說的繪畫;后殿由陳母葛夫人殿、梳妝樓、三清宮組成。

  臨水宮周圍還散存著與陳靖姑身世相關的百花橋、梳妝橋、順天府宮、夫人潭等10多處遺跡,是人們探幽訪古、游覽觀光的勝地。臨水宮是祀道教女神的道觀,是研究閭山三奶派的重要實物資料。1991年臨水宮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亭臨水陳太后祖廟

  塔亭臨水陳太后祖廟,又稱塔亭順懿祖廟、順懿宮,俗稱塔亭娘奶祖廟。在倉山區臨江街道上藤社區塔亭路6號,位于塔亭路、上藤路的交會處,是臨水夫人的娘家廟,也是福州最早祭祀臨水夫人的道觀。祖廟門墻開三門,正門門額嵌“臨水陳太后祖殿”石匾,石匾上側再嵌入一塊“敇封順懿宮”豎匾,右邊門邊懸掛“福州陳靖姑祖廟”木牌。大殿兩旁掛有“修道閭山真傳施妙法”“順天圣母保赤弘濟功”楹聯。大殿正中供奉臨水陳夫人、李夫人、林夫人三尊神像,兩邊配祭著陳太后之父陳昌、母葛氏、兄陳守元、夫劉杞、子舍人公等,大殿兩側分祀三十六婆官及閭山諸神圣,各尊神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大殿左邊為客堂,右邊為慈航閣,廟中懸掛“永懷母德”“太后功德蔭黎民”等牌匾,充分表達了信眾對陳夫人的敬仰之情。

  相傳該廟建于五代,歷經多次重建。清末民國初,正門在上藤路上,面向閩江,占地6.6畝。民國時期被救火會所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倉山區消防機械廠占用。原有大殿及磚塔,磚塔在新中國成立后擴建中藤路時被拆除;廟因火災,被焚毀。1980年重建,占地面積135平方米,僅原本面積的六分之一,依舊可見舊墻體殘壁。1996年擴建,為混凝土建筑,占地200多平方米。該祠廟為研究陳靖姑文化、當地宗教文化提供實物資料。

  龍潭角陳靖姑祈雨處

  龍潭角,原名“龍潭壑”,位于倉山區倉前街道,與中州島隔江相望。龍潭角古為祈雨處。明王應山《閩都記》載:“龍潭山,在十二都,山下有潭,龍居之,歲旱禱雨。”清林楓《榕城考古略》載:“在望北臺嶺下,相傳有龍蟄此,大旱祈之,輒應。江北塵居,因名龍潭。”

  相傳陳靖姑故居位于下渡東安正境后龍山的陳厝邊,這里的水井與龍潭角相通。傳說唐德宗貞元六年(790),一說五代天成二年(927),福州大旱,稻田龜裂,禾苗枯焦,身懷六甲的陳靖姑為解民憂,在龍潭角邊的江中設壇祈雨而喪生,信眾在龍潭角立廟祀之。

  龍潭角廟臨江,原廟已毀,2007年重建。廟呈長方形,占地約100平方米。門墻仿牌樓式建筑,門額楷書:“龍潭。”門兩側楹聯為:“祈雨救災德萬民;放生超度功無量。”入門房,再下臺階至江邊的祈雨殿,殿內供奉臨水夫人陳靖姑及林九娘、李三娘等神像。

  2001年,閩臺各界人士捐資在龍潭角原祈雨處南側山坡上建陳靖姑祈雨寺。寺包括閭山法門、祈雨寶殿、百花橋、祈雨法臺、陳靖姑塑像、石牌坊等建筑,規模宏大,雄偉壯觀。法門高、寬各6米,兩邊有石柱楹聯:“朝山身入瑯嬛地;悟道神游兜率天。”“臨水依山龍潭千古秀;順天福地寶殿四時春。”祈雨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柱,雕梁畫棟,重檐歇山頂,占地1200平方米。大殿內置五個神龕,中龕供奉陳靖姑、林九娘、李三娘神像,兩旁配祀許真君、慈航真人及閭山諸神。大殿兩旁繪有四幅壁畫,描述陳靖姑生平事跡。大殿西側豎立陳靖姑祈雨雕像。

  懷安臨水宮

  懷安臨水宮在福州西郊懷安村,內祀陳靖姑。1949年以前,每年農歷二月十八日,不少人在此舉行祭祀活動,以庇佑小孩平安。

  臨水宮面向東南,原規模較大,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1996年僅存大殿。大殿為木構,面闊三間,進深六間,穿斗式木構架,單檐懸山頂,整座大殿用28根胸圍1.18米左右的木柱支撐屋頂。大殿較低矮,屋頂坡度較平緩,造型古樸典雅,建筑面積226平方米。宮內的神像已毀,主體結構保存較完整,始建年間不詳,但從造型及建筑風格推斷,尚存的大殿為明末清初建筑物。

  松山毓麟宮

  松山毓麟宮在福州鼓山鎮后嶼村松山,內祀臨水夫人陳靖姑。土木結構,占地面積285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詳,現主體結構為清代建筑。1949年9月至1950年4月為校舍,土改期間至“文革”前為福州市郊區文化館,2002年列為晉安區文物保護單位。21世紀初恢復為道教場所。

  閩侯東姚娘奶廟

  東姚娘奶廟在閩侯縣大湖鄉東姚村東,祀陳靖姑。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重修。廟建在巖石上,依山面溪,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土木結構,坐北向南,面闊三間,進深三柱,雙坡頂。大殿正梁上墨書:“時大清光緒弐拾壹年歲次乙未孟秋吉旦重鼎建。”楷書,字徑11厘米。廟內墻上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繪有“陳夫人出世”“抱送麟兒”“脫胎”“陳夫人登天”等關于陳靖姑故事的彩色壁畫24幅。

  羅源廉澳毓麟宮

  羅源廉澳毓麟宮,又稱陳靖姑宮,在羅源縣碧里鄉廉澳村東300米,清代建筑,占地面積306平方米。坐東向西,內兩廡、大殿組成,周以圍墻。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間,雙坡頂。

  井樓門七穿井

  井樓門七穿井又稱七星井,因井內石刻“龍泉古井”,故又稱龍泉井,在鼓樓區龍山巷井樓門。《閩都記》記載:“七穿井,在井樓門之西,城樓因以得名。”井樓門為五代開平元年(907)王審知建夾城時造,七穿井早于井樓門,開平元年為五代初年,說明該井開鑿于唐代。水井圓形,直徑4.1米,深8.4米。井面原覆蓋四塊大石條,在石條夾縫間鑿七個井口,故名七穿井,俗稱“七星井”。今七個井欄為石構,內為圓形,外為八角形,于2005年冬重新打制。井邊有一座唐代雕刻的石燭(有的稱為石塔或塔剎),《龍山境閩都古跡七星井臨水宮簡介》:七星井石燭,雕于唐開元年間。燭徑為43厘米,長為150厘米。燭臺直徑為83厘米,高28厘米,豎立于七星井邊,作為鎮井之用。相傳陳太后劍斬蛇妖的七寸而鎖在七星井后,蛇精陰魂不散,哀求仙師開恩,讓其有出頭之日。陳太后說:“除非七星井的石燭開花(發光),否則蛇妖永不復生。”

  井邊有臨水宮,二層,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內祀臨水夫人陳太后(陳靖姑)。

  七星井于1992年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其他臨水夫人廟

  清施鴻保《閩雜記·陳夫人》記載:“陳夫人亦稱臨水夫人,閩中各郡皆有廟。”閩中供奉臨水夫人陳靖姑的廟宇,分為專祀廟和陪祀廟。福州最著名的專祀廟是烏石山霹靂巖側的順懿宮和嘉崇里順懿宮。烏石山順懿宮已毀。嘉崇里順懿宮在南臺南禪寺旁,已廢,成為居民區,僅存一塊道光十一年(1831)二月立的順懿元君碑記碑。

  據統計,福州城區有注冊的道觀230多座,其中70%宮廟供奉臨水夫人(引自羅金滿《福州城區陳靖姑信仰初探》)。除塔亭順懿祖廟、懷安臨水宮、松山毓麟宮等為專祀廟外,大多數為陪祀廟,如螺洲天后宮的主殿祀媽祖,后殿祀臨水夫人。陽岐陳尚書祖廟,主殿祀陳文龍,配殿名毓麟宮,祀臨水夫人。烏山道山觀呂祖宮中塑有陳靖姑像,于山九仙觀天君廟里供奉臨水陳夫人;連坂泰山宮、下渡圣王廟等廟內均祀臨水夫人。此外,在各縣區也有專祀和配祀陳靖姑廟,如長樂顯應廟除供奉巡海大臣、媽祖外,又祀臨水夫人陳靖姑。

  臺灣各地也建有臨水專祀廟或配祀廟。臺灣至今保存有清順治十八年(1661)建的臺南市白河鎮南臺臨水宮、康熙四十六年(1707)建的高雄市大社碧云宮、乾隆元年(1736)建的臺南市臨水夫人奶廟。此外,臺北市有臨水順天堂、碧潭臨水宮,宜蘭縣有靖安宮,臺中有臨水宮、順民安宮、永安宮、福順宮,南投縣有順懿宮,彰化縣有臨水宮。

  《福州晚報》(2025年2月18日、20日 A07版 閩海神州)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