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文脈中軸線略談
作者:危磚黃
福州之文脈,源遠而流長。
福州古稱“三山”,以城中有屏山、烏山、于山而名。三山所在的區域和范圍,歷來是福州的核心區,這個區域不僅是這座城市的政治、經濟、社會的核心,也是這座城市歷史文化信息最集中、最深厚、最豐富的區域。在三山區域的中心線及其延伸段,即今鼓屏路、八一七路及其延伸線兩旁,可以看到一連串的歷史文化街區——冶山春秋園、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煙臺山,以它們為代表性節點,再串聯起屏山、西湖、華林寺、鼓樓遺址、安泰河、鰲峰坊、文廟、烏山、于山、五一廣場、茶亭公園、閩江之心等,形成一條有跡可循的文脈中軸線。
奇妙的是,從北往南看,這條福州文脈中軸線,蘊藏著福州城市發展的趨勢線,它既是一條空間線,也是一條時間線。這是它的獨特之處。
福州建城史以及文脈中軸線的形成
福州有著2200多年的建城史,積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這里所說的福州建城史,并非只是福州的居民居住史,而是具有行政功能、納入國家行政體系的城池、城市建造史。
漢冶城和新店古城。福州作為一個行政意義上的城市,其建城之肇始,是在漢代。眾多文獻記述,閩越王無諸建造冶城,把它作為一座王城,或者說都城。無諸所建冶城通常被描述為,城址選在了屏山南麓的冶山一帶,屏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對御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冶城的面積不大,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土城,當時只有王族、官吏以及守城的士兵才可以住在城內,一般的百姓都住在城外。
近年來,考古專家們提出,1985年被發現、歷經九輪考古發掘的新店古城遺址,應視為福州建城史的起點。并有專家認為,新店古城即為無諸所建王城。也有專家提出,無諸所建冶城的范圍,包括新店古城。據此,福州迄今“2200多年的建城史”將往前推一個多世紀,福州城市建設的北端起點也將向北延伸數公里。
但我們不是單純、孤立地來看建城史。我們看一個城市的文脈,還要看它的歷史延續性,或者說歷史疊加性。從這個角度講,屏山冶山一帶,作為福州文脈的奠基之地,是說得過去的。因為屏山冶山一帶有著深厚的歷史疊加和積淀,以及歷代對它的呼應和回響。自唐至清,乃至近現代,這里有著豐富的史跡留存和文獻記錄。
晉子城。晉武帝太康三年,太守嚴高在福州拓建子城,子城面積大了許多,這是為了適應當時人口劇增的需要。嚴高還利用已有的河湖沼澤開鑿了東、西兩湖,用于水利灌溉,而今西湖已成為福州市民非常喜愛的休閑勝地。子城地下水網系統初步形成,這便是早期福州的城市格局,這一格局維持了600多年。
唐羅城。唐天復元年,閩王王審知擴建羅城,面積比子城擴大了7倍。為了適應福州多雨多臺風的氣候,羅城采用的是全磚結構的錢紋磚城墻,這在當時的全國也是極為罕見的。羅城內除官吏居住外,還讓百姓按規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圍以高墻,稱之為坊,這便是“三坊七巷”最早的雛形。
梁夾城。在唐羅城建立之后七年,后梁時期,王審知又向南北加筑了城池,是為夾城,形如半月,因此梁夾城又稱為“南北月城”。是時,全城略呈圓形。梁夾城首次將屏山、烏山、于山包攬進來,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城市格局,福州因而別稱“三山”。
宋外城。北宋開寶七年,福州刺史錢昱又增筑東南夾城,稱外城,晉安河成為護城河了。當時福州屬五代十國的吳越國錢氏管轄,待到福州納入大宋版圖之后,朝廷為防止地方割據,下令拆除城墻。所以宋外城起初僅存在四年。北宋熙寧年間,郡守程師孟又加以修復,并致力于修通內河,形成了福州“城繞青山市繞河”的獨特美景。
明府城。明洪武四年,由駙馬都尉王恭(原名王克恭)主持,重建福州城垣,稱為“府城”。為了使所建的城樓規格統一,還在屏山上建了一座樣樓,其他城樓按樣樓規格修建,故而屏山又有“樣樓山”之稱。據說從樣樓上可望內海,故此樓又稱鎮海樓。此次建城以堅石砌就,是以往的土城、磚城所不能比的。至今在于山南麓還留有一段明城墻遺跡。
隨著歷史的前進,福州的城市空間也得到延展,郊區逐漸變成鬧市區。明清以后,福州南門以南的茶亭、中亭街、上下杭和閩江兩岸、煙臺山,也漸漸成為繁華的經濟區和生活區。
在山水相依的城市格局中,一條沿今鼓屏路、八一七路,穿過閩江、直抵南臺島的歷史文化脈絡逐漸形成,這就是福州文脈中軸線。它從北至南,串聯著冶山、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煙臺山等重要的歷史風貌區,顯示著時間與空間交互影響的城市發展奧秘。
福州文脈中軸線的代表性節點
冶山(今冶山春秋園),位于屏山東南麓。1990—1995年間,福建省及福州市考古人員對冶山歷史文化保護區進行了地下考古發掘,發現了漢代原生堆積的較大規模的文化層,出土了大量漢代的遺物,成為冶城在福州的最直接佐證。冶山地面上現存有許多宋元以來的摩崖石刻,唐代的馬球場遺跡及歐冶子鑄劍的歐冶池遺跡也具有較高的文物與旅游價值。冶山附近的明清貢院遺址,則顯示著福州古代科舉的發達和文化教育的興盛。
三坊七巷,位于八一七北路津泰路與東街口路段西側,以南后街為中軸線,三坊在西,七巷在東,呈“非”字形結構,從南到北依次是:光祿坊、文儒坊、衣錦坊和吉庇巷(今吉庇路)、宮巷、安民巷、黃巷、塔巷、郎官巷、楊橋巷(今楊橋路)。三坊七巷發軔于西晉,成形于唐五代,完善于兩宋,至明清鼎盛,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唐代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2006年,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整體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這里曾經居住、活動過150位進士、300多位名人,其中產生重要影響的杰出人物有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覺民等。
朱紫坊,位于津泰路南側的安泰河沿,安泰河為唐羅城護城河之一。朱紫坊的范圍北至津泰路,南抵圣廟路,西臨八一七路,東至法海路。因宋代通奉大夫朱敏功居此,朱氏兄弟四人皆登仕版,朱紫盈門,故名。2006年6月,這片歷史文化街區被整體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孔廟、薩鎮冰故居、芙蓉園更是被單獨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福州歷史上,朱紫坊街區是文化教育機構集中的地方,這里有孔廟(或稱文廟)、清代全省教育行政機構——提督福建學使署,還有府學、試院,是科舉及人才薈萃之地。到了近代,不少海軍名人曾經住在這里,有民國海軍總長薩鎮冰、“中山艦”艦長薩師俊、民國海軍第一基地少將司令方瑩等,這使朱紫坊又有“海軍一條街”之稱。
上下杭,俗稱“雙杭”,其范圍北起學軍路,南至江濱西大道,東至達道路,西至白馬南路。這片以商貿繁榮而聲名遠播的歷史文化街區,以上杭路和下杭路為主干,三捷河(又稱星安河)和潭尾街、隆平路、延平路等交錯其間。北宋時,閩江水在大廟山南邊沖積出兩道沙痕,漲潮時人們走上痕,退潮時人們走下痕。隨著沙痕逐漸變成陸地,河畔、汊邊形成新的碼頭,可停靠更多船只,水路航運更加方便起來,漸漸地,人們口中的“上痕”“下痕”就成了“上航”“下航”。因為諧音,“航”衍化成了“杭”。船來船往,貨物交匯,商人、雜役和居民增多,繁華的街市逐漸形成。
大約在元明之際,這里逐漸成為商貿中心,行商巨賈聚居于此,是“閩商”之大本營,有福州傳統商業博物館之稱。“五口通商”之后,上下杭崛起并進入興盛時期,成為各類貨物的集散地。上下杭及其周邊曾有20座會館,是各地商人歇腳、聚會、商談之地。
煙臺山,舊時煙臺山與上下杭合稱“南臺”,是福州古城中軸線的南端。“煙臺山”之名,緣于山頂曾設防倭煙墩報警臺。煙臺山扼閩江要沖,地勢險要,歷來是閩省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窗口。鴉片戰爭后,福州被辟為通商口岸,煙臺山地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逐步成為福州領事館區、外貿和航運中心、近現代文化教育集聚之地。這里先后有英、美、法、德、俄、日、荷蘭、葡萄牙等17個國家設立領事館或代辦處。同時,外商在煙臺山和泛船浦至中洲一帶興辦商行(洋行),傳教士和教師、醫生也來到這里,建教堂、辦學校、開醫院等。
2016年,福州正式啟動福州煙臺山歷史風貌區的修繕和提升工作。整個風貌區及周邊現存近現代優秀歷史建筑163處,除了眾多外國領事館、教堂、洋行、別墅等西洋老建筑外,還有數十座中式園林古厝。其中,愛國路2號美國領事館舊址是最具代表性的西式建筑。
以上只是福州文脈中軸線的代表性節點的一個略述,福州文脈中軸線的文化節點和載體絕不是只有這些,還有屏山、鎮海樓、華林寺和西湖,烏山、于山、五一廣場、茶亭和閩江之心核心區等等,它們共同承載著這條文脈中軸線上的人文底蘊。
福州文脈中軸線的突出特質和時代意義
福州文脈中軸線各代表性節點,有著它們自身的一些突出特質。比如冶山春秋園,它對于福州城市之發展和文脈之形成,有著奠基石的意義。三坊七巷最突出的特質,是它蘊含的士紳文化。居住或活動于此的許多官宦、士大夫和社會精英,成為歷史名人,他們普遍懷著深厚的家國情懷,憂國憂民。朱紫坊一帶,不僅是福州繁華的市井之區,更是文化教育的高地,這一帶的學署、府學、文廟和試院,在福州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上下杭,自其形成之始就擁有地理位置的優越和交通的便利,城市變遷、歷史積淀和海洋文明、時代風云相際會,造就了上下杭顯著的商貿特質。它所蘊含的閩商文化和閩商精神,既重利也重義,并富有開拓精神。商人們勤勞互助,結成了多個商幫或商會。煙臺山最突出的特質,在于它的中西交融。在中西文明的相互競爭、碰撞、交流、融合下,煙臺山見證著福州近代化的進程。
把它們放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福州文脈中軸線又呈現出三個明顯的特性:其一是多元性和包容性,其二是輻射性和延伸性,其三是疊加性和趨新性。
福州文脈中軸線的每個代表性節點,既有自身主要的文化特質和鮮明的歷史定位,又兼容其他文化元素。它融合山與海、中原與地方、本土文明與外來文明,不斷顯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這條文脈中軸線不是一條單獨的線,而是向兩旁輻射開去,并且由北向南延伸而去。所以,在屏山、冶山附近,我們會看到西湖、華林寺、開元寺的存在;在三坊七巷、朱紫坊一帶,我們會看到鰲峰坊、文廟、于山、烏山的光芒;在上下杭旁邊,我們會聞到大廟山、龍嶺頂、中亭街的氣息。這就是它的輻射性和延伸性。
福州文脈中軸線的每個代表性節點,其歷史文化信息都是不同時代相疊加的。比如說冶山一帶,它不是一個孤立的漢代史跡遺存,它還有唐代直至近現代的史跡遺存和記錄。再比如說三坊七巷,它發軔于西晉,成形于唐五代,完善于兩宋,至明清鼎盛,可以說是歷史的疊加和積淀造就了三坊七巷。在這種疊加的過程中,它又是向著新的時代行進的。從冶山到三坊七巷到上下杭到煙臺山,它們的形成和發展,也是一個向著新的時代行進的過程。這就是它的疊加性和趨新性。
從福州文脈中軸線,不僅可以清楚地認識這座城市的根與魂,而且可以從中領悟它在新時代的意義。今日的福州,中心城區已經延伸到濱海新城和長樂區,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從這個角度說,福州文脈中軸線是一條從歷史走來,面向未來的發展線。
《福州晚報》(2025年2月15日 A07版 閩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