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浦木牌坊:用材碩大 色彩濃而不重
作者:梁 虎 文/圖
林浦木牌坊仰視
在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林浦古村跨街而立著一座有500多年歷史的木牌坊,見證了林氏家族“三代五尚書”“七科八進士”的輝煌成就。
牌坊匾文記載:“(明)正德丙寅(1506年)福州知府吳信為(明)永樂辛丑(1421年)進士林镠元美立。”明朝中期一位叫陸容的官員在《菽園雜記》中寫道:“聞國初惟有孝行節烈牌,宣德、正統間始有為進士單人立者,亦惟初登第有之。仕至顯官,則無亦。”這座半官方的木牌坊算是明朝歷史上較早的一座進士坊,后明隆慶年間穆宗帝恩準在林浦敕建牌坊,聳立于林浦獅山村頭的石坊才是奉旨所建的。
林浦木牌坊采用較早期的二柱一間一樓式,單檐廡殿頂,中柱前后設有斜撐的擎檐柱。其面闊約9米,坊高約8米,前后檐口水平距離約5米,在一間二柱式牌坊中算是體量巨大的,其合理的木構體系確保了牌坊幾百年來屹立不倒。
首先是用材碩大。牌坊兩根中柱直徑達45厘米,比一般廳堂內柱直徑30厘米左右大了許多;4根擎檐柱直徑也有23厘米,主次柱體粗細對比分明。下額枋渾圓肥碩,直徑約32厘米,同兩側粗壯的中柱形成一個結實的門洞;上額枋扁作,高35厘米,兩額枋坊身由圓至方,從古樸轉換為莊重。其他如脊檁、挑檐檁、夾桿石也都用材粗碩。
再者,大木架充分運用了穿插、拉結和支挑技術。整個木構架分為中柱豎向受力部分、擎檐柱前后斜撐部分、檐口交圈的挑檐檁和如意斗拱組成的轉換結合部分。兩根中柱皆為通天柱,直抵脊檁,中柱間上下額枋與中柱用穿插式卯接,形成跨街橫梁,支撐上部斗拱與屋頂。前后擎檐柱用一根穿枋與中柱貫串一體,上端支頂于挑檐檁下。如意斗拱通過枋木縱橫穿插,與中柱拉結,層層出挑,支撐起檐口交圈的挑檐檁。
木構架體系中比較獨特的做法有:一、在上額枋中部立有兩根矮柱,以燈籠榫柱的方式加強了跨中斗拱的連接,同時也增強了脊檁中部的支撐,比官式牌坊的高拱柱具有更好的結構性能;二、屋頂翼角運用了弧形上翹的犁擔作為起翹支撐,犁擔尾端直接插入中柱,前端支撐在檐口挑檐檁的交圈處,類似清制官式重檐亭下層檐角梁的插金做法,但更為簡單有效,牌坊翼角仍獲得了良好的起翹和輕盈的形態。
木牌坊在尺寸規模上別具匠心。牌坊兩中柱間距4.5米,坊下凈空高3米,符合當時的街巷尺度,若限于此空間環境,必然無法形成壯觀的氣勢。木牌坊一是在高度上達到了當時常用的四柱三間牌坊的標準(八九米),二則廡殿頂向兩側延伸,側向挑出2.35米,使面闊達到約9米,暗合造烏頭門“廣與高方”的古制。近看木牌坊高大宏偉,遠觀水平舒展,與古村古街風貌融合。
在進一步高大其形象上,林浦木牌坊使用了九踩如意斗拱和高等級建筑象征的四坡廡殿頂。如意斗拱共有5層,出4跳。第一層由6個方形座斗(其中2個隱藏在牌匾后)加2個矮柱下圓盤斗組成。方形座斗看面貼有表現花卉的雕板,圓盤斗做青白色彩繪。斗上承托一個橫出的翹和兩個左右45度的斜拱,相鄰斗的斜拱互相結合,支撐起上一層斗,以此作為單元,橫式二方連續排列,翹和斜拱挑出長度不超過上層斗底。從第二層至第四層,小斗變為扁平的海棠斗和菱花斗,橫向交替排列,橫出的翹和左右斜拱則落在下層斜拱支撐的斗上,呈現上下層拱翹交錯布置。第五層翹和斜拱端頭位置橫向交替排列著海棠斗和菱花斗,每個斗上均承載一根彩繪有獸頭紋的耍頭木,耍頭木向外挑出較長。
5層斗拱相互交織組合,錯落有序,呈現了良好的節奏與韻律感。四坡廡殿頂相對于精巧的如意斗拱就顯得樸素多了,其屋頂正脊沒有吻獸,垂脊上也沒有小獸,屋脊采用條磚壘砌,端頭做雀尾狀起翹,起翹高度較高。大概是屋頂距路人視線過遠,難以看清,故不予過多裝飾,但也不是置之不顧。屋頂正脊雀尾下灰塑了呈如意狀兩兩相對的云氣紋;屋瓦部分,作為蓋瓦的筒瓦上涂抹了灰泥并刷烏煙灰,與作為底瓦的灰白色板瓦形成黑白分明的對比;檐口飛椽上成排彩繪有如意紋與花卉植物結合的圖案;翼角下裝飾有角魚。這些簡單的裝飾于細微處體現了牌坊的別致。
在視覺上,林浦木牌坊最突出的特征是懸掛在斗拱間的“進士”木匾和朱紅斷白的色調體系。此“進士”木匾如同一般宅邸的匾額,懸掛在屋檐下,黑框白底,墨書斗大的“進士”二字,即便在光線陰暗的情況下,也是清晰可辨。牌坊主要木構件皆刷飾土紅色,額枋間通長的字牌及檐下的木匾采用白底,屋頂望板整片刷白,還有匾托、座斗上的雕花及飛椽與耍頭上的彩繪皆施青白二色。在整體土紅色的主調下,白色呈帶狀、塊狀、條狀、點狀散布,紅白對比鮮明,延續了盛行于唐的建筑以朱白為基本的木構色調傳統。
木牌坊使用的雕刻和彩繪少,且多為動物、植物等樸實的題材。額枋下裝飾有鰲魚雀替,回首翹尾,翻騰起朵朵浪花,隱喻魚龍變幻的巨大飛躍。雀替表面沒有深度的凸凹,卻依然立體形象。匾托使用了組合圖案,雕刻了毛筆、銀錠和如意,寓意“必定如意”。座斗上的花卉雕刻和飛椽上的花卉彩繪表達了坊主高潔的品質,連成一排,豐富了檐下裝飾的線面層次。耍頭及穿坊出頭部分彩繪獸頭紋形態莊重,是福州地區常用的手法。中柱夾桿石保留了石板古樸的形態,只是在頂角做了海棠角或是斜切,柱礎石使用最簡潔的圓柱、方墩。
綜觀林浦木牌坊,形態古樸,結構簡明,用材碩大,色彩濃而不重,裝飾粗獷中有精巧,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多種優秀特征,可謂難得一見!
(作者單位:福建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
《福建日報》(2025年2月11日 第12版:理論周刊·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