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影洄波一千年

日期:2022-03-02 10:12 來源:方志委
| | | |

  作者:葉紅

鎮國寶塔

  在閩侯縣上街鎮侯官村北埠浮鎮岐舊碼頭,臨江矗立著一座侯官古邑標志性建筑物——鎮國寶塔。它是唐朝時期的一座風水塔,與城隍廟同期建造。

  侯官村地處閩江下游,濱江平原地勢低洼,河流眾多。每年4至6月,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常與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在上游的閩北山區交匯,從而形成暴雨。驟雨連降,山洪暴發,由此下瀉的洪水常常對下游的閩江區域形成威脅。根據水文工作者的總結,一般雨峰過后一天,洪峰就可達上街。當前期土壤比較濕潤的情況下,如果三天之內全流域降雨達150-200毫米,就會發生大洪水,淹沒大片農田和房舍,危及百姓生命財產安全。

  民間傳說,唐武德七年(624年),有一游方道士在觀察了浮鎮岐地理和水情后認為,此乃水下有一瞎眼龍興風作浪所致,建議造一座寶塔鎮住水妖??h令無策,只好從之,在村西北隅浮鎮岐的舊碼頭旁,建造了這座塔,以鎮水妖,壓水患,俗稱“浮鎮塔”“護鎮塔”。

  鎮國寶塔以花崗巖為材料,仿木樓閣式建筑,四角七層,通高6.8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剎組成,單層須彌座。寶塔整體雕琢簡樸、造型別致,有著南方古塔清秀剔透的建筑風格。塔檐刻瓦垱和瓦垅,層層飛展,各角呈起翹之勢,整體輪廓似錐形。塔座東面鐫刻楷書“鎮國寶塔”四字,字徑10厘米。塔身雕飾豐富,每層各面均設有神龕,盤坐蓮臺的佛像神態各異,安詳而又端莊。轉角處是威武憨厚的力士、團窠花卉等圖案,體現了福州早期精美雕刻的工藝水平。1989年它被列為閩侯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又被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鎮國寶塔作為侯官古村和碼頭的重要標志,在當地群眾心里已成為鎮妖祛邪與正義功德的化身,同時也是歷代閩江過往船舶的重要航標。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鎮國寶塔因年代久遠,出現傾斜。1984年由閩侯縣文物部門進行維修,落架重新砌筑扶正,并在四周圍上了石欄桿。維修時從塔基地宮中出土了青釉罐、開元鐵錢、鉛錢、銅錢、銅鏡、舍利子、瑪瑙等珍貴文物,全部交由閩侯縣博物館收藏。經文物部門鑒定,鐵錢屬五代閩國時期的鐵錢。鐵錢因埋在地宮中時間太久,腐蝕生銹,損壞嚴重,保存完好的不多。鐵錢為圓幣,中為方孔,徑寬4.3厘米,厚0.4厘米,幣面外沿和方孔邊沿為凸起線紋,幣面上下左右依序陽刻“開元通寶”楷書銘文。據《文獻通考·錢幣考》記載:閩國鑄有鐵錢,與銅錢并行?!妒畤o年·閩史》載:后梁龍德二年(922年),王審知加鑄鐵錢,把銅錢和鐵錢作為閩地流通的主要貨幣。這些錢的錢文均為“開元通寶”,以一枚鐵錢為一文,五百文為一貫。這些文物的出土,為研究古侯官縣歷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往事越千年,古塔留遺篇。如今,塔旁的九棵古榕,依然靜靜佇立在那里。歷經百年風雨,樹干滄桑如鐵,形如達摩擁袍而立,默讀心經。虬枝密布,參天撫云,撐起一片闊大的樹冠,有如華蓋,護佑著古村蒼生。

  《福州晚報》(2022年2月23日 A06版 閩海神州)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