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才女林徽因唯一一次故鄉行
林徽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主要設計者、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創建者,與其夫梁思成被并視為現代中國建筑學的創始人,而且她也是著名的文化名人,與冰心、盧隱并稱“福州三杰”而享譽民國文壇,胡適先生稱其為“中國第一才女”。
林徽因家系福州望族,世居社會名流生活區——三坊七巷內,著名的黃花崗烈士、《與妻書》作者林覺民便是她的堂叔。然而到了光緒己丑年(1889)徽因祖父林孝恂考中進士后,便舉家遷出,林徽因此后生于杭州、游學歐美,定居北京,避難西南,終其一生,只有一次回到她真正的故鄉——福州。
林徽因此次故鄉之旅始于1927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離開,僅僅一個月的停留,極為短暫。
因梁思成受張學良之聘奔赴東北大學籌建建筑系,林徽因得以賦閑完成其許久心愿,并且此時距林梁新婚僅過5個月,根據福州習俗,新娘出嫁后須回到祖居地拜祖,更為重要的是,林徽因母親何雪媛此刻居住福州而無人照料,需要徽因將其接回北京團聚,所以剛從歐洲蜜月歸來的林徽因,正好趁此回到魂牽夢縈的故鄉——福州。
林徽因回到故鄉后,居住在福州倉山區康山里的“可園”。“可園”是20世紀20年代興建的中西結合的別墅式樓房,單門獨戶,有庭院花園,且周圍歐美領事館林立,有較強的文化氛圍,深受有過西學熏陶的林徽因喜歡,故其不愿居住父親在水部高橋巷置辦的日本式平房。
在福州,林徽因受到父親林長民創辦的私立福建法政專科學校同人的熱情歡迎和款待,并在法政專科學校與叔父弟妹合影,以緬懷英年早逝的父親。魂系故鄉的林徽因還借此良機走訪了榕城風景名勝,并在福州著名避暑勝地——鼓嶺留下其芳姿。
在探親尋根之余,身為建筑大師的林徽因不忘教書育人,努力為家鄉人民傳授最先近的建筑理念,她曾為烏石山第一中學演講《建筑與文學》,為倉前山英華中學演講《園林建筑藝術》,還為其叔林天民設計福州東街文藝劇場(今址為福州聚春園),成為當時福州的著名景點。如果允許的話,林徽因也許會永遠定居在她熱愛的家鄉,與叔父共同勾畫榕城的美好藍圖,使福州建筑成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典范。
然而為改變貧窮落后的舊中國,林徽因在家鄉僅呆一月便與其母匆忙北上,協助夫君成立中國大學里的第一個建筑學系——東北大學建筑系。從此,林徽因如同西天的云彩飄然遠逝,為抗戰而顛沛流離,為新中國而竭精殫慮,使她最終星隕京城,再也沒能回到故鄉,如同她在新詩《深夜里聽到樂聲》所寫:“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太薄弱,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
林徽因雖在福州時間極為短暫,但卻始終視福州為故鄉,是根之所在、魂之所系,杭州僅僅是“半個故鄉”,她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在文學作品里有充分體現,如在《模影零篇·鐘綠》中就寫到家鄉的風俗:“我”小時候見到過一個家鄉來的美人,她來給“我”祖母送殯,因她已孀居,“照我們鄉例,頭上纏著白頭帕”。以后“我”留學美國,見到另一個美人,一個外國女孩,叫鐘綠,她很希望有一天到中國來,她愛坐帆船。“當我回國以后,正在家鄉游歷的時候,我接到百羅一封長信,我真是沒有想到鐘綠竟死在一條帆船上”。“那天晚上對著一江清流,茫茫暮靄,我獨立在岸邊山坡上,看無數小帆船順風飄過,忍不住淚水如下雨,坐下哭了”。這是篇有著一定自傳色彩的小說。
雖長期旅居外地,林徽因卻始終未改其鄉音,福州話說得極為地道流利,當她在北京東城北總布胡同三號的“太太客廳”,邀請如朱光潛、陳岱孫、周培源、沈從文等學術界泰斗參加“文藝沙龍”時,經常講福州話,甚至以濃重福州腔調的官話引眾人開懷。林徽因的福州話甚至影響到其畢生知己金岳霖。
正是在閩都文化的孕育下,才能孕育出林徽因此類鐘天地之靈秀的曠世才女,她為福州女性在中國婦女史上譜下光輝篇章, “一生詩意三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是她一生最好的寫照。
(來源:《東南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