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閩侯藏著一座“皇帝殿”
坐落于福州市閩侯縣青口鎮(zhèn)青圃村的靈濟宮,是一座始建于五代的道教宮觀,它建筑壯觀,規(guī)模宏大,在當?shù)赜兄懊耖g故宮”的美譽。“欲觀北京皇帝殿,先看青圃靈濟宮。”這是一個屬于道教宮觀的傳奇和故事。
故事從后晉時的戰(zhàn)亂開始。那時,青圃村的人們遭受著盤踞在鰲峰山一帶逃亡兵匪的侵擾。后晉天福九年(公元944年),閩國發(fā)生內(nèi)亂,權(quán)臣朱文進趁機叛亂,殺王氏五十余人,自立閩王。
俯瞰靈濟宮與御碑亭。郭城 攝
王氏向南唐求援,南唐派江王徐知證、饒王徐知諤,揮軍南下,接連攻下當時的建州(今福建南平)、福州,當兩位將軍正要繼續(xù)南下平定漳州等地時,路過閩侯青圃,有一位胡姓鄉(xiāng)民攔住了二徐的馬頭,告訴兩位將軍,附近的鰲峰山上有兵匪經(jīng)常下山洗劫,殘害百姓,請他們?yōu)槊癯Α6煊谑锹时ゴ蝣椃迳剑瑲⑵漕^目,余眾紛紛投降。
二徐的大軍駐扎在青圃期間,紀律嚴明,深得百姓愛戴。大軍離開青圃時,鄉(xiāng)人依依不舍,并在鰲峰龍湫之北立生祠祀二徐,稱“大王廟”,這便是靈濟宮的前身。
靈濟宮位于青口鎮(zhèn)青圃村。郭城 攝
裊裊青煙,是青圃人對英雄的追憶,“大王廟”的香火在青圃人的感恩中延續(xù)。五代末至北宋初,二徐真人被百姓稱為“護境感應(yīng)王”,后又被稱為“金闕真人”與“玉闕真人”。南宋時二徐真人廟獲得朝廷賜予的“靈濟”廟額,并先后三次擴建。
靈濟宮是閩侯縣不可移動文物。郭城 攝
關(guān)于靈濟宮的繁華,不得不提的是明朝。
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明成祖朱棣身患惡疾,久治不愈。來自青圃的曾神孫用家傳單方治愈了龍體,顧慮伴君之險,便托詞說是家鄉(xiāng)靈濟宮內(nèi)的二徐真人托夢,告知藥方。
朱棣便派人前往青圃查看,得知靈濟宮及二徐事跡后,下令重建靈濟宮,重建的靈濟宮,沿金鰲山山勢而走,計有三重門、六座宮殿,以及法堂、道房、鐘鼓樓、御碑亭、牌坊、客舍等大小建筑200余間,整座建筑仿帝王宮殿而成,占地約394畝。
金鰲門。郭城 攝
繁華是在朝代更迭中落幕的。隨著清人入關(guān),清朝廷不再將靈濟宮這座前朝的遺物供奉在案幾之上。天災(zāi)人禍中,這座富麗堂皇的宮殿,漸漸消殞……
煥然一新的靈濟宮。郭城 攝
如今,跨過金鰲門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的,已經(jīng)是煥然一新的靈濟宮,多是重建于民國及上世紀八十年代,廟堂長達一百二十多米,寬約六十多米。前廳設(shè)戲臺、閣樓式看臺及神殿,廳內(nèi)有眾多粗細大小大抵一致的柱子支撐,隱隱可窺見靈濟宮昔日恢宏。
靈濟宮重建后的廳堂。郭城 攝
與前廳緊緊相連的后殿,由“御封洪恩上帝”碑額下的正殿及兩側(cè)的永安宮與注生堂構(gòu)成。正殿供奉身著明代帝王裝的“金闕洪恩真君”和“玉闕洪恩真君”二徐真人。左側(cè)的永安宮供奉著二徐的父母,右側(cè)的注生堂則供奉著二徐的夫人。
重建的宮觀再難有當年的風貌,那個占地394畝的建筑群被重建的磚頭壘進歷史,古老得像靈濟宮前的御碑亭,既滄桑遍布又熠熠生輝……
御碑亭高7米有余,由十六根木柱子支架而起,柱子的底座是具有北方建筑特色的石雕蓮花瓣,亭上蓋著青色小瓦,亭子的四角雕飾著蚩吻獸頭。亭子是為亭內(nèi)的龜趺而建,龜趺為石灰?guī)r質(zhì),座高1.9米,長4米,寬2.5米。
龜趺背負一巨大的石碑,為明成祖所賜,碑身高4.2米,寬2.06米,厚0.42米,碑頂半圓,用篆體雕刻著“御制洪恩靈濟宮之碑”,乃明成祖所書,碑文為楷書字體,約有720字,為明成祖時丞相解縉手筆。
明成祖所書的“御制洪恩靈濟宮之碑”。張鋒 攝
時光,讓這個不尋常的道教宮觀更顯厚重,厚重得像青圃大地的一個圖騰,像那過去的數(shù)百年……
今天的靈濟宮與御碑亭,似一方浸透著獨特魅力的歲月瑰寶,等待著我們走近它,了解它,讀懂它。
(來源:學習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