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中的福州老井

日期:2022-09-05 15:55 來源:方志委
| | | |

作者:楊濟亮 

古代的城市生活對人們來說,可能最重要的就是市場和水井了,市場自不用說,人來人往,就如今天的超市,熙熙攘攘,城市里的人們漸漸擺脫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衣食住行,商品交換,日常生活多得靠它。而水井,提供了人們生活所必須的水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只有家鄉的井水是最甜的。對鄉村生活而言,井水,那就是家鄉,離開了那家鄉的水,就從此要在異鄉流浪,水井對鄉村生活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所以,在古人的城市生活中,井是不可或缺的公共設施。當然,大富之家如三坊七巷許多私家老宅里也都有水井,有的甚至不只一口。

甘液井

在福州的大大小小折街巷里,藏著一眼又一眼水井,甘甜的井水浸潤了福州的文化。因此,保護古井,就是保護福州的文化。盡管舊城改造后許多舊地名消失了,但福州至今還有許多帶“井”的地名布滿城鄉。如井大路、井直街、豐井營、石井巷、湯井巷、觀音井、三角井、桂香井、孩井弄、井后、紗帽井、旗下井、湯丸井、大井兜、窯花井、安南井、井下洋、七星井、八角井、井邊亭、夏體井、井關外、劉井下、井仔、三眼井等等,至于義井和大大小小的無名公井就更多了。在福州民間,皇帝井、黃瓜井、釣龍井、枯木井、金雞井、龍腰井、七星井等的故事,人們至今傳誦不衰。在福州,大橋沒欄井沒蓋、井水不犯河水、飲水莫忘掘井人、井底蛤蟆不見天、井水不吊不出城、井水拭席涼冰冰等與水井有關聯的俗語,常常掛在人們嘴邊,說明福州人對水井的關系十分密切。

現存的涉井地名:

1、鼓樓區的鼓東街道,有個七星井的地名,現今還有個七星新村。經考,此名稱有悖史實。七星井應在鼓樓前至東街口這一段路上,這些古井乃宋蘇舜元所鑿,六口在宣政街(即鼓樓前至東街口),另一口在還珠門(過去稱雙門前)。《八閩通志》云:“由臺門至虎節門,其井有六,兩兩相對。臺門第一井以銅為底,其水用之漏壺(鼓樓頂報時的器具),輕重適宜,明時改稱七福井。”

南營古井

這里的井原稱七穿井。《三山志》載:“臨江樓門內,有井曰七穿孔井”。讀過《三山志》的人都知道,臨江樓即井樓門,之所以把“七穿井”誤為“七星井”,是后人以訛傳訛漸漸把它傳錯了,時至今日,成了事實上的張冠李戴。七穿井并非擺成斗形的七眼井,而是井面覆蓋四條大條石,在井口上穿鑿七個汲水孔,因七口共汲一泉遂名。井身呈圓形。

此前從井底考古挖掘出一組八層相疊的陶井圈,由此確認該井始建于唐末五代。相傳陳靖姑斬白蛇就將蛇尾鎮在井底,井邊上立有兩座五代時期的石塔剎。

其實在福州的西禪寺、下渡十境祠附近、農大旁的勞光村、瓦埕村甚至宦貴巷黃家宅院高湖村曹尚書宅等處都有七星井。傳統星宿五行說認為北方玄武七星宿五行主水,因此,古人按北斗七星方位開挖井泉,以象七星,可以北水壓制丙丁之火。

2、石井巷,石井巷巷以古井為名。井為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福建提刑蘇舜元所鑿的十二口水井之一。井在巷南,大旱不涸。古井斜對面為兩廣會館,清嘉慶末年,名醫陳念祖(字修園)曾在這里講學。巷旁有石井新村、鼓樓區第二中心小學等單位。

烏山白水井

3、烏山白水井,在道山路和靈響路的交會處。1911年3月19日,私立福建法政學堂正式獲準設立,校址擇定在福州烏石山麓的白水井,以劉崇佑所捐獻的先世家業劉氏頤園及原學堂為主體,同時租借毗連的文昌宮、周子祠、李氏家廟、王氏宗祠、林氏宗祠及元明境等建筑加以修葺而成。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間有人跳井自殺了,從此這個地名也就慢慢地消失了。

烏山四眼硋井,俗稱孩兒井,在道山路的澳門路口至水玉巷之間,其底皆潭石,井壁用硋石砌成,形如甑,后改用石砌。

4、北大路三角井。三角井之前在北大路與西湖賓館之間的路口有一口古井,井成三眼式,往來車輛分左右各行其道,以井為界。現在隨著道路的拓寬,井已經被填平了。柴井基督醫院曾建于此附近,是市第一醫院的前身。

5、井邊亭,現在省職業病防治院前有一口古井,石欄鐫“謝泉”二字,井畔有一亭,今此地即稱“井邊亭”。謝泉井乃雙湖居士謝廷柱所鑿,謝廷柱是明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授大理寺評事,歷湖廣按察僉事,退隱后在西湖構草堂,今西湖兒童樂園所在的謝坪嶼地名即源于此。

6、紗帽井巷南北走向,位于五一路中側,南北走向,長100多米,寬3米。昔時,巷內有一口古井,井水清甜,水源充足,因井圈和井面極像紗帽,故名。今古井已不存。

7、臺江區上杭路三眼井弄,龍嶺頂上有口井,井上有三個井眼,這叫三穿井,在龍嶺頂,這樣的水井據說有三口,山頂的一口,還有一口是在鄧柳總政廟內。也有說至少是六口。

8、倉山觀井路源于觀音井,《藤山志》中關于觀音井則溯源到了清朝。據記載,這里在古代多是渡船停泊的江岸,清康熙年間才有民居,漸成市集。清道光、咸豐以后,海禁大開,才成了商埠。當年這里有觀音亭,亭前的古井因而得名觀音井,在民間,還流傳著觀音井的一個有趣典故――拆觀音堂蓋五帝廟,暗喻“把善的趕走,反祀惡的”,寓意著欺善怕惡。觀音井路,與中洲島隔江而望,是福州的繁華商業街,兩邊洋行林立,商鋪成行,還有不少酒樓食肆,特別是有家魚丸店,更是名震福州,許多家住鼓樓的人都愛跑來吃。

9、窯花井位于倉山區窯花弄,弄東西走向,長約80米左右,昔時弄中有一古井,周邊有市二醫院(舊塔亭醫院)、太平巷、廣東會館、民居。古代這里有東窯瓷廠,窯廠生產時需要大量井水,故名。這里地段屬臨江社區。

10、五鳳山腳義井村的登山公園北泉庵井,原井深6米,由于多年沒有清掏,現井深3.8米,水深3.2米,井身為圓形,石砌,直徑80厘米。4塊石板拼成90×90厘米的方形井圈,井圈高50厘米。井圈西內側刻有4個陰文楷書大字,其中3個字大部分被鑿平,僅存右下角繁體“東”字清晰可見。目前,北泉庵不復存在,而在那里蓋起工業小區,該井因工廠影響不可飲用,僅可供盥洗。附近有井街、義井公園、義井佳園等地名。

此外,井弄位于鼓樓區鼓西路中段,東西走向,東起弄內民居,西通鼓西路,因巷內有一古井,井水清甜,弄內居民飲用井中之水,故名。2000年起,這里建起錦繡華庭高層樓房,古巷從此消失。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