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輻”中要知“輻”——重視職業性放射性疾病

日期:2025-05-23 10:19 來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 | | |

  電離輻射是我國法定職業性危害因素之一。電離輻射是可以與物質中的原子或分子相互作用移除其中電子,即具有足夠能量使其電離的輻射。電離輻射包括高能電磁波(如X射線和γ射線)以及帶電粒子(如α粒子、β粒子和中子)。職業性放射性疾病是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接受超劑量限值電離輻射照射機體引起的一系列疾病,是我國法定的職業病之一。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職業性放射性疾病,守護放射從業人員的職業健康,積極預防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發生!

  一、職業性放射性疾病有哪些?

  《職業病分類和目錄》中明確規定了一大類職業性放射性疾病,其中包括: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亞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內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膚疾病放射性腫瘤(含礦工高氡暴露所致肺癌)放射性骨損傷放射性甲狀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放射復合傷放射性白內障、鈾及其化合物中毒、根據《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診斷標準(總則)》可以診斷的其他放射性損傷

  二、可能發生職業放射性疾病的職業有哪些?

  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發生,需要存在電離輻射的工作環境,下列職業需要關注。

  1.核能工業:包括核電站工作人員、核燃料循環工作人員(鈾礦開采、鈾礦加工、鈾富集和轉化、核燃料制造、反應堆運行、核燃料后處理等);

  2.醫療放射工作人員:如放射科醫生、放射科技師、核醫學技術人員等,他們使用放射性同位素進行醫學診斷和治療;

  3.工業應用:在工業領域使用放射性同位素進行檢測、測量和應用的技術人員,如工業輻照、工業探傷、測井等;

  4.天然源:飛行員和空乘人員,高空飛行中宇宙輻射水平較高,可能會受到額外的輻射照射;煤礦工人,某些礦石可能含有天然放射性物質;

  5.國防活動:涉及核艦艇及支持設備的人員,以及其他防衛活動中可能接觸到放射性物質的人員;

  6.科研人員:在科研機構從事放射性物質研究的科學技術人員;

  7.應急救援人員:在核事故或輻射事故中進行應急響應和救援的專業人員; 

  8.其他在工作中會接觸電離輻射的人員。

  三、職業性放射疾病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職業性放射性疾病會表現出多種多樣的臨床表現,會根據不同的受照射的劑量、照射類型、受照部位以及個體差異表現出不同的癥狀。

  皮膚反應:皮膚是人體最容易受到輻射損傷的器官。急性皮膚反應包括紅斑、水腫、脫皮、潰瘍。慢性皮膚反應包括皮膚萎縮、色素沉著、毛發脫落、皮膚癌。  

  血液系統反應:輻射會導致骨髓抑制,引起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貧血。嚴重時可發展為白血病或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生殖系統反應:輻射會損傷生殖細胞,導致男性精子數量減少、精子畸形、不育。女性卵巢功能衰竭、月經不調、不育。

  肺部反應:長期接觸輻射可引起肺纖維化,表現為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嚴重時可發展為肺癌。

  眼部反應:輻射會導致白內障、視網膜病變等眼部疾病。

  其他反應:惡心、嘔吐、腹瀉、乏力等全身反應; 頭痛、頭暈、癲癇發作等神經系統反應;心律失常、高血壓等心血管反應;胃潰瘍、腸炎等消化系統反應;膀胱炎、腎炎等泌尿系統反應等。

  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診斷需要綜合考慮職業史、受照劑量、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原因。對于疑似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人員,應及時進行醫學評估和必要的治療。

  四、如何預防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發生?

  電離輻射的輻射類型分為外照射和內照射。外照射是指來自體外的電離輻射對人體的照射,輻射源位于人體外部。外照射的輻射源可以是放射源或輻射發生裝置,如X射線機或粒子加速器。外照射的防護可以通過縮短與輻射源接觸的時間、增加與輻射源的距離、設置屏蔽物等方法來實現。

  1.時間防護對任何照射,人體受到的累積劑量與照射時間成正比,照射時間越長,危害越嚴重。通過減少受照工作時間能夠減少受照劑量,如限定勞動者的工作時間、輪流作業等。時間防護是防護措施中最簡便經濟的防護方法。

  2.距離防護對一個輻射源來說,人體所接受的劑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通過使用長柄工具或遙控等遠距離操作的方法可達到減少輻射照射的目的。

  3.屏蔽防護在人體和輻射源之間設置屏蔽材料,以消除或減少放射源對人體造成的損害。對于α粒子,普通紙張即可提供足夠防護;對于β粒子,使用鋁或有機玻璃等低原子序數材料;對于γ射線和X射線,通常采用鉛、鋼、混凝土等高密度材料;中子輻射屏蔽則可能需要含氫、硼的材料來慢化和吸收中子。

  內照射是指放射性物質通過吸入、食入、皮膚或傷口進入體內,然后在體內釋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等對周圍組織或器官造成照射的情況。內照射的輻射源可以是放射性氣體、粉塵、液體或固體,通過空氣、水或食物進入人體。內照射防護的關鍵是重在預防,盡一切可能防止放射性核素進入體內,內照射的防護措施包括避免攝入污染的食物和水,使用屏蔽物質減少吸入或皮膚接觸。

  1.圍封隔離防止擴散將放射性物質控制在特定的工作區域內,防止其向外部環境擴散。通過物理隔離,如使用隔離室或封鎖區域,確保放射性物質不會通過空氣、水或土壤傳播到其他區域。明確標識放射性工作區域,并限制非必要人員的進入。

  2.除污保潔防止污染工作場所應易于清潔和去除放射性污染,以降低放射性物質通過接觸、吸入或攝入而造成內照射的風險。實施嚴格的清潔和去污措施,包括定期清潔工作表面和使用適當的去污劑。監測工作場所的污染水平,確保污染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

  3.加強個人防護使用個人防護裝備,如口罩、手套、防護眼鏡、工作服和鞋套,以防止放射性物質直接接觸皮膚或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遵守個人衛生習慣,如工作前后更換衣物、洗手和洗澡,避免在工作區域進食、飲水或吸煙。




  來源:沈陽市疾病中心 衛生監督所

  供稿:職業健康科 

  一審:姚麗欽

  二審:詹文青

  三審:羅柏友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