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勞動者心理健康:別讓“隱形傷害”偷走你的快樂

日期:2025-05-14 16:10 來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 | | |

  談及職業病,人們往往首先聯想到傳統危害導致的塵肺病、噪聲聾等。然而在數字化浪潮與高強度競爭交織的現代職場中,一場“沉默”的流行病正在蔓延——超過70%的職場人會因為工作產生不良情緒,職業人群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峻,成為不容忽視的“隱形傷害”。

  01什么是職業人群心理健康問題?

  職業人群心理健康問題是指因工作環境、工作內容或職場人際關系引發的異常心理狀態,如職業緊張、職業倦怠、焦慮、抑郁等。

  它與普通心理問題的區別在于:

  ①誘因:與職業高度相關,問題主要由工作壓力、職場暴力、職業不安全感等因素引發。

  ②預防方式:通過改善工作條件、優化管理模式等手段可有效降低風險。

  職業緊張是指當工作需求與個人的能力、資源或需要不匹配時,發生的有害的軀體和情緒反應。

  職業倦是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是因不能順利應對工作上長期的情緒及人際應激源而產生的心理綜合征。

  02職業人群心理健康問題的“六大元兇”

  高強度工作壓力

  工作超負荷導致身心透支、目標考核壓力大造成焦慮情緒持續累積等不良狀態。

  職場人際關系沖突

  上下級溝通不暢、同事間惡性競爭、職場霸凌、職場騷擾等現象引發心理創傷。

  職業發展不確定性

  裁員風險、晉升瓶頸、技能過時等因素加劇職業不安全感。

  雙重失衡效應

  工作與生活邊界模糊,侵蝕休息時間;工作付出-回報失衡,產生強烈心理落差。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

  噪聲大、通風不良、光照不足等辦公環境間接導致情緒低落。

  組織管理缺陷

  缺乏心理支持機制、忽視員工訴求、過度強調“狼性文化”等。

  03職業人群心理健康問題可能導致的后果

  危害個體健康

  致使員工出現睡眠障礙、心腦血管疾病、抵抗力下降、皮疹、頭痛、頸部和背部疼痛等問題。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過勞死、自殺等結局。

  組織生態惡化

  造成同事之間的緊張和沖突、導致與客戶的關系惡化等。

  經濟成本增加

  引發事故增多、缺勤和曠工現象增加、員工離職率上升、醫療和保險費用增長,以及生產力大幅下降等問題。

  04職業人群心理健康問題的“危險信號”

  當出現以下癥狀時,需警惕職業人群心理健康問題

  情緒層面:易怒、沮喪、對工作失去熱情、長期情緒低落等。

  認知層面:注意力下降、決策困難、自我否定等。

  行為層面:回避社交、工作效率驟降、頻繁請假等。

  生理層面:失眠、頭痛、胃腸功能紊亂、免疫力下降等。

  05構建職場心理免疫系統的堅固防線

  個人防護:建立三層心理防護體系”

  ①調整心態筑牢根基

  合理看待工作得失

  學會“允許失敗”,設定合理的職業目標和期望值。

  建立正向反饋循環

  記錄每日小成就,強化自我認同感:不斷學習,用能力增長來提升自信、對抗焦慮。

  積極尋找解決方案

  面對問題和困難時,不消沉和埋怨,而是積極主動地尋找解決方案并采取行動。

  ②管理情緒化解危機

  識別不良情緒信號

  進行不良情緒標記,并嘗試了解其原因和觸發因素,從而更好地處理和管理情緒。

  構建情緒釋放通道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睡眠、注重健康飲食、堅持適當運動鍛煉等;掌握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有效調整和平衡自身情緒狀態。

  ③借助支持穩固防線

  搭建人際互助橋梁

  與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詢師分享自身情緒,遇到困難時主動求助;與同事約定“不加班日”,互助建立工作邊界。

  企業防護:建立心理健康管理體系”

  ①初級預防——消除風險源頭

  優化工作設計、改善物理辦公環境、定期展開心理測評等。

  ②二級干預——構建支持網絡

  制定員工心理援助計劃(EAP)、建立匿名訴求反饋平臺等。

  ③三級應對——搭建康復通道

  與專業機構合作建立轉診綠色通道、制定重返職場支持計劃(漸進式復工)等。




  來源:中國職業健康服務平臺

  供稿:職業健康科 

  一審:姚麗欽

  二審:詹文青

  三審:羅柏友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