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緊張:現代職場的隱形健康警報
一提工作就感到緊張、焦慮?經常在深夜輾轉反側,腦海中不斷浮現未完成的工作任務?一想到值班就開始頭痛、失眠?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甚至呼吸困難……如果以上問題讓你頻頻點頭,那么你可能正在經歷“職業緊張”。
在現代快節奏的職場生活中,“職業緊張”這個詞正逐漸被人們所熟知。
它就像一個隱藏在工作背后的陰影,悄悄地影響著眾多職場人士的身心健康。
什么是職業緊張?
“職業緊張”又稱為“工作緊張”或“職業應激”,是一種工作相關疾病。
職業緊張是人們面對過度的工作壓力或個體能力與工作需求不匹配時,出現的一種復雜的心理和生理反應。當工作崗位對個人的要求(如任務量、工作難度、工作速度等)超出個人能力(如知識技能、體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和可利用資源(如支持系統、休息時間等)時,這種失衡狀態就會引起職業緊張。
“職業緊張”對健康的影響是一個慢性的長期積累的過程,若長期處于這種高壓閾值,相當于讓身體持續拉響“紅色警報”。
職業緊張有什么表現和危害?
心理方面:包括情緒波動顯著,伴隨焦慮、煩躁不安等情緒;對工作和生活興趣減退,伴隨持續性情緒低落;注意力與記憶力下降,影響工作效率和質量。長期未干預的職業緊張可能會發展為焦慮癥、抑郁癥等臨床心理障礙,破壞日常工作與生活。
身體方面:主要表現為持續疲勞、頭痛和肌肉酸痛、睡眠周期紊亂等軀體癥狀。長期的職業緊張會通過影響腎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失調從而增加心血管負擔;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削弱免疫系統,導致感染性疾病易感性增強。
行為反應:可能導致吸煙量增加、酒精濫用、藥物成癮等物質依賴行為風險,出現進食紊亂、失眠等不良行為。
面對職業緊張應該怎么辦
學會放松:學會肌肉放松和呼吸放松法,聆聽音樂、適時進行冥想,保持心態平和。
積極面對:多與領導和同事溝通,遇到問題或困擾,向信賴的家人、朋友傾訴。
適當運動:開展健身運動,增加體育鍛煉機會,豐富業余生活。
良好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睡眠。
專業幫助:注重行為心理管理,可通過簡短的自評量表(如職業緊張量表 OSI-R)初步評估,并向心理咨詢師或專業服務機構求助,通過專業的心理疏導,獲得正確的壓力應對方法。
最后,職業緊張≠心理素質差,而是職場壓力與個體承受力失衡的信號。它需要被正視、被理解,而非被污名化。唯有打破“抗壓能力不足”的偏見,才能以科學態度直面這場當代職場人共同的健康挑戰。
來源:濟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民網健康科普
供稿:職業健康科
一審:姚麗欽
二審:詹文青
三審:羅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