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健康提示 | 學校請注意這三類疾病!
暑假即將結束,同學們將重返校園,開啟新的學習生活,同時,秋季不少疾病也開始“頻繁入侵”,返校后學生接觸頻繁、聚集性活動增加可能會加速疾病的傳播。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新學期要注意預防的傳染病吧!
一、蚊媒傳染病
九月,福州市天氣高溫,還處在“秋老虎”階段,加上臺風季帶來的頻繁降雨,校園及周邊綠植一般較豐富,加上潮濕悶熱的季節容易引起積水滋生蚊蟲,蚊媒傳染病存在較高的傳播風險。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經伊蚊叮咬傳播的蚊媒傳染病。我國廣東、云南、廣西等多個省份曾多次發生本地疫情。典型癥狀包括高熱(可達40℃)、劇烈頭痛、肌肉關節痛、皮疹,嚴重者可能出現出血或休克。多數登革熱患者癥狀輕微或無癥狀,會在一兩周內好轉。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過伊蚊叮咬傳播的蚊媒傳染病。我國于2008年首次發現輸入性病例,曾引發本地疫情,但尚未形成穩定的疫源地。典型癥狀包括突然發熱,常伴有嚴重關節痛,尤其影響手腕、踝關節和指趾等小關節。皮疹、肌肉痛、乏力等也較常見。大多數人一兩周內恢復。
防蚊滅蚊
1.無積水無蚊蟲:在校師生立即檢查所在宿舍、辦公室、實驗室、陽臺、樓道、天臺、房前屋后、綠化帶等區域,相關部門重點排查校內排水溝、花盆托盤、垃圾桶旁閑置容器、景觀水體、廢棄輪胎等易積水區域,做到“翻盆倒罐、清除積水”,定期疏通排水系統,確保校園內無積水殘留。
2.化學防護:學校可組織專業人員加強校園公共區域的蚊蟲消殺力度(藥物噴灑、滅蚊燈等),根據蚊蟲密度和活動規律,合理安排消殺頻次,確保成蚊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請師生理解并配合相關安排。
3.個人防護:在戶外活動,尤其是清晨和黃昏伊蚊活躍高峰時段,盡量穿著淺色、寬松的長袖衣褲,減少皮膚暴露。暴露的皮膚及衣物上涂抹或噴灑有效的驅蚊劑。
二、呼吸道傳染病
夏秋季呼吸道傳染病常見病原體有季節性流感、新冠病毒感染、鼻病毒、肺炎支原體、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可出現多種呼吸道病原體疊加傳播。開學后,學生聚集性活動增加,仍將繼續存在多種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傳播風險,重點預防季節性流感和新冠病毒感染。
1.季節性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典型的臨床癥狀是:急起高熱、干咳、鼻塞、流涕、咽喉痛,同時伴有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嚴重者有致命的風險。
2.新冠病毒感染: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發熱、乏力、干咳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瀉等癥狀。輕型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無肺炎表現。
3.鼻病毒:通常指影響人類上呼吸道的一類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見癥狀有鼻塞或流鼻水、咳嗽、喉嚨痛或刺激感、打噴嚏、頭痛、輕微發燒(尤其是兒童)、疲勞感、肌肉酸痛或不適。
4.支原體肺炎:是一種大小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非典型病原微生物,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和飛沫傳播。肺炎支原體可持續散發或不定期流行,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學齡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有輕癥和重癥之分。多數情況下,感染者沒有任何癥狀或者只有輕微的咳嗽、發熱、咽痛等感冒癥狀。
5.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發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嬰幼兒、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為易感人群。傳染力約為流感的2.5倍,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極易在托幼機構、學校或家庭聚會等人群密集處擴散。
6.腺病毒:人腺病毒傳染性較強,在密閉、擁擠和潮濕的環境,如軍營、學校、托幼機構、醫療機構等常可引起暴發流行。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為主,表現為急性發熱起病,同時伴咳嗽、咳痰、咽部不適、咽痛等;可出現腹瀉、乏力、惡心、食欲減退等消化系統癥狀;少數患者出現頭痛、頭暈。
防控措施
1.開窗通風:保持開窗通風、消毒,學校教室、宿舍等人員集中的場所每天應開窗通風數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學生個人衛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衣被經常放在陽光下暴曬。
2.注意個人衛生: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動水洗手,不用臟污的毛巾擦手。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噴嚏后)應立即洗手;不隨地吐痰。
3.提高免疫力: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穿脫衣服,避免感冒,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休息,以提高抵抗力。同時,學校應鼓勵學生課間進行戶外活動,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4.接種疫苗:接種疫苗是預防呼吸道疾病及其嚴重并發癥的有效手段之一。比如可以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新冠疫苗、麻疹-風疹-腮腺炎三聯疫苗等。
三、腸道傳染病
夏秋季氣溫高、濕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食物被污染的可能性較大,容易誘發腸道傳染病。手足口病和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是校園常見傳染病,容易在學校、托幼機構等場所發生聚集性疫情。
1.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嬰幼兒和兒童普遍多發,3歲及3歲以下嬰幼兒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發病,但會將病毒傳播給孩子。 常見癥狀時先出現發燒癥狀,手心、腳心出現斑丘疹和皰疹,口腔粘膜出現皰疹和/或潰瘍,疼痛明顯。
2.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諾如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秋冬季很容易在校園等人群密集的場所快速傳播,引起聚集性疫情的發生。潛伏期為12至72小時,通常為24至48小時。最常見癥狀是腹瀉和嘔吐,其次為惡心、腹痛、頭痛、發熱、畏寒和肌肉酸痛等。
防控措施
1.注意個人衛生: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動水洗手,不用臟污的毛巾擦手。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噴嚏后)應立即洗手;不隨地吐痰。
2.注意飲食衛生:學校應嚴格執行食品衛生安全制度,確保食材新鮮、來源可靠。加強餐具消毒,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定期對食堂從業人員進行健康檢查和衛生知識培訓。加強對食品從業人員的管理,如發現感染(出現嘔吐及腹瀉癥狀)應立刻令其脫離崗位,及時切斷傳播途徑。定期對飲用水進行檢測,確保水質達標。
3.提高免疫力: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穿脫衣服,避免感冒,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休息,以提高抵抗力。同時,學校應鼓勵學生課間進行戶外活動,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4.接種疫苗:目前用于預防手足口病的疫苗為EV71疫苗,該疫苗可預防EV71腸道病毒導致的手足口病,有效防止重癥和死亡的發生,推薦適齡兒童盡早接種。
5.隔離休息:老師和學生不要帶病到學校,身體不適要及時就醫; 在校期間,有腹痛、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要及時報告老師;該病流行期間少去擁擠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傳染源。
6.規范處置污染物: 對嘔吐物和糞便要規范處理,全程佩戴手套和口罩,做好手部消毒,飯前飯后務必把雙手洗凈 。
四、學校和托幼機構要注意
1.加強晨午間監測
①加強監測。強化晨午檢制度、做好因病缺勤登記,新發現的病例及時進行報告。
②托幼兒童及學生出現發熱、嘔吐、腹瀉等不適癥狀,應送至健康觀察室進一步排查和處置,確保師生“不帶癥狀、不帶病”上班或上學。
③發生聚集性疫情的學校和托幼機構應避免組織集體活動,減少與發病學生、員工接觸。
2.嚴格病例管理
①當學生及托幼兒童被確診為傳染病病例(疑似病例)時,須持復課證明方可復課。
②加強對食堂從業人員健康監測。如出現腹瀉、嘔吐、惡心、腹痛等癥狀,或診斷為急性胃腸炎患者/隱性感染者,須向學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報告,立即離崗、就醫。
3.保持環境衛生
①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場所的空氣流通,在天氣允許的情況下加強日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定期打掃衛生,保持環境清潔。
②規范消毒劑使用和操作,配備足夠的盥洗設施,做好教職員工和學生的手衛生。
4.開展健康教育
①開展健康教育,學校和托幼機構可采用網絡、宣傳畫、板報、折頁和告知信等形式宣傳衛生防病知識,提高師生的自我保健知識水平。
②及時和患兒家長溝通,指導家長配合開展病例居家健康觀察、家庭內消毒及按要求采集患者標本等防控工作。
供稿:急性傳染病防控科
一審:姚麗欽
二審:詹文青
三審:羅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