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報告超千例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又有什么關系?
近期,廣東佛山出現一起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疫情。7月20日,佛山市召開發布會介紹,截至19日,佛山全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873例,均為輕癥病例。
基孔肯雅熱?
這個拗口名字的傳染病到底是什么?
跟登革熱又有什么關系?
01病原體和傳播媒介
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的病原體不同,登革熱由“登革病毒”引起,有4個血清型;基孔肯雅熱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僅1個血清型。傳播媒介相同,都是通過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傳播。發病季節與當地的白紋伊蚊季節消長有關,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傳播過程相同:伊蚊叮咬處于病毒血癥期的患者或動物→病毒在蚊子體內繁殖(約2~10天)→ 帶毒蚊子再叮咬健康人→健康人感染。
02易感人群
人群均普遍易感。基孔肯雅熱感染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登革熱初次感染后對相同血清型產生持久免疫力,但對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不能形成有效保護,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增加重癥風險。
03潛伏期和傳染期
基孔肯雅熱:潛伏期一般為1~12天,通常3~7天;患者在發病當天至7天具有傳染性。
登革熱:潛伏期一般為1~14天,通常5~9天;傳染期一般在發病前1天至發病后5天內感染性強。
04典型癥狀對比
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癥狀類似,典型的臨床表現都是發熱、關節痛/關節炎、皮疹。
癥狀 |
基孔肯雅熱 |
登革熱 |
發熱 |
突發高熱(>39℃),可能呈雙峰熱(退后再燒) |
持續高熱,熱程通常更長 |
關節痛 |
劇烈! 主要累及小關節(手腕、腳踝、手指、腳趾),腕關節受壓劇痛是特征。可能持續數周甚至數月,恢復期常見晨僵 |
全身肌肉痛更突出,關節痛相對較輕且短暫 |
皮疹 |
發病后2~5天出現,斑丘疹或紫癜,常見于軀干、四肢伸側、手掌和足底,疹間皮膚正常 |
麻疹樣或猩紅熱樣皮疹,常伴皮膚充血,壓之褪色 |
出血 傾向 |
少見,偶有鼻衄、牙齦出血 |
常見且更嚴重,可能出現皮膚瘀點瘀斑、鼻出血、牙齦出血,甚至消化道出血 |
血常規 |
白細胞和血小板通常正常或輕度降低 |
白細胞和血小板明顯減少 |
后遺癥 |
慢性關節疼痛是主要問題 |
恢復期疲勞感常見,關節后遺癥少 |
關鍵鑒別點:如果退燒后關節痛得懷疑人生,甚至幾個月還無法靈活活動手指腳趾,大概率是基孔肯雅熱! 如果高燒時出現皮膚瘀點、牙齦出血不止,更要警惕登革熱!
05實驗室檢查
僅憑癥狀難以區分二者,需結合流行病學史(近期伊蚊叮咬史或疫區旅行史)及實驗室檢查,二者均可檢出血清特異性抗體。登革熱可出現白細胞計數減少和/或血小板減少。
檢測指標 |
基孔肯雅熱 |
登革熱 |
病原學檢測 |
RT-PCR檢測病毒核酸(發病后5天內陽性率高) |
RT-PCR檢測病毒核酸(發病后5天內陽性率高) |
血清學檢測 |
IgM抗體(發病后3~7天陽性) |
NS1抗原(發病后1~7天陽性,早期診斷關鍵)IgM抗體(發病后5~10天陽性) |
血常規 |
白細胞正常或輕度減少 |
白細胞、血小板顯著減少(提示重癥風險) |
06預防措施
預防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關鍵是滅成蚊、清積水、防叮咬。
1、滅成蚊:在家或通過家用的各類滅蚊藥物,如電蚊香、滅蚊片、滅蚊噴霧罐等滅蚊。
2、防叮咬:安裝紗門紗窗,使用蚊帳。戶外活動穿淺色長袖衣褲。涂抹有效驅蚊劑(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伊默寧或檸檬桉油等成分)。
3、清積水:清除伊蚊生長產卵的地方。伊蚊是依靠在各類小型積水容器中產卵繁殖,產生幼蟲。在家庭內常見的孳生地,包括水生植物(如萬年青、富貴竹、綠蘿等)的栽培容器、花盆底部的托盤、屋頂存在積水的各類容器等等,在戶外主要是有積水的各類容器。通過翻盆倒罐清除各類積水,消除蚊蟲孳生環境,就可以有效地減少蚊蟲孳生。
07風險地區
登革熱高發于熱帶、亞熱帶,如東南亞地區和我國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等地區;基孔肯雅熱在非洲、東南亞等地流行,近期我國佛山順德區報告本地疫情。
重點提示:近期有到基孔肯雅熱、登革熱流行地區旅居史的人員,需主動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如出現發熱、關節痛、皮疹等癥狀,及時到醫院就診并主動告知旅居史。
供稿:急性傳染病防控科
一審:姚麗欽
二審:詹文青
三審:羅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