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風險提示】十二月份這些疾病值得關注,請注意防范!
12月,我市氣溫進一步下降,早晚溫差大,氣溫忽冷忽熱,人體抵抗力較差,通過呼吸道傳播的傳染病及部分胃腸道傳染病進入流行高發季節,根據我市近期與既往的傳染病監測結果及其季節性特點,福州疾控溫馨提示:做好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和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的預防。
一、呼吸道傳染病
呼吸道傳染病是指病原體通過呼吸道侵入人體,引起呼吸道黏膜炎癥反應,導致局部或全身病理生理改變的一類傳染病。冬春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隨著氣溫逐漸下降,流感、副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支原體肺炎、肺炎鏈球菌等呼吸道疾病發病風險逐漸增加,可能會面臨著多種呼吸道傳染病疊加或同時流行的風險。
1.流感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冬季是流感和感冒高發的季節,流行性感冒主要是通過打噴嚏、咳嗽過程中的飛沫進行傳播。
常見表現為突然發熱,畏寒,頭痛頭暈伴隨著全身乏力酸痛等,部分患者還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學校、托幼機構和養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場所均可發生暴發疫情,應重點做好防護。
2.副流感
副流感病毒(HPIVs)是引起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與流感病毒一樣,副流感病毒傳染性也挺強,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其次由易感者接觸了具有感染性的分泌物后感染,潛伏期約2—6日。
約有40%的HPIVs感染會引起嬰幼兒急性喉氣管支氣管炎(Croup),以發熱、犬吠樣咳嗽、喉鳴和聲嘶等為主要臨床癥狀。多數人初次感染HPIVS后,主要引起呼吸系統臨床表現包括鼻炎、咽炎、喉炎、氣管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等, 通常伴有發熱癥狀。
除呼吸道癥狀外,HPIVs感染還可引起其他系統的并發癥包括鼻竇炎、中耳炎、心肌炎、心包炎、腦膜炎、格林巴利綜合征、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等。
3.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通過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并且由于感染后不能產生永久性免疫,我們一生中可能會反復感染它。
它能導致所有年齡段人群的肺部和呼吸道感染,是世界范圍內引起 5 歲以下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毒病原。特別是對于 12 個月以下小嬰兒,由于免疫力、呼吸系統發育并不健全,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風險更大。它是導致小嬰兒肺炎、毛細支氣管炎最常見的病因;也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重要原因。呼吸道合胞病毒全年均可發生,但通常在冬季達到高峰。
4.支原體肺炎
支原體是一種微生物,既不是細菌也不是病毒,對普通的抗菌藥物,如頭孢類、青霉素類具有耐藥性。支原體肺炎,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在秋冬季節較為常見,是我國5歲及以上兒童最主要的社區獲得性肺炎。易在幼兒園、學校等人員密集環境中發生,感染高發者為學齡及學齡前兒童。
支原體肺炎的典型癥狀
(1)咳嗽:咳嗽通常為初期癥狀,多數咳嗽比較重,表現為陣發性刺激性咳嗽,夜間較重;
(2)咳痰:痰液通常為白色或淺黃色,量較少,但有時也可出現痰中帶血的情況;
(3)發熱:中高度發熱多見,熱型不規則,嚴重者可表現為高燒不退。
此外,支原體肺炎還可能引起頭痛、乏力、惡心、嘔吐、關節疼痛等癥狀。
5.肺炎球菌感染
肺炎球菌性疾病是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統稱,包括鼻竇炎、中耳炎、非菌血癥性肺炎等非侵襲性疾病和菌血癥性肺炎、菌血癥、腦膜炎等嚴重的侵襲性疾病。
呼吸道飛沫傳播、直接密切接觸和定植菌自體感染是肺炎球菌性疾病發生的主要途徑。嬰幼兒和中老年人(特別是65歲以上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對較差,極易被肺炎球菌“盯上”。慢性肝炎、慢性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是肺炎球菌“瞄準”的群體。
雖然這些疾病的病原體不同,但是它們的傳播途徑相似,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感染者是主要的傳染源。
1.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經濟有效的手段,對于有疫苗可預防的呼吸道疾病,應盡早按照接種程序開展疫苗接種,尤其是兒童、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性疾患的人群。
2.培養良好衛生習慣:進入公共場所、接觸物體表面、咳嗽或打噴嚏后,盡量避免用手觸摸眼睛、鼻或口腔,以防病原體侵入并及時認真洗手;定期對兒童玩具、衣被等進行消毒及曝曬。
3.做好個人防護:避免接觸有呼吸道癥狀人員,盡量少去人員密集、密閉的公共場所;家人照顧患者、陪同就醫時,也要戴好口罩,做好自我防護。
4.保持科學飲食和適當運動:注意氣溫變化,適時添加衣物,注意防寒保暖,保證充足睡眠和合理飲食,適當參加戶外鍛煉,增強體質和免疫力。
5.及時就醫:如出現發熱、咳嗽、咽痛、乏力、出疹等呼吸道癥狀,應居家休息,不要帶病上班或上課,盡量減少接觸他人;若出現病情進行性加重,應及早就醫,就醫過程中全程佩戴口罩,遵醫囑積極治療。
二、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
當前正是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的高發期,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具有發病急、傳播速度快、涉及范圍廣等特點,以糞-口傳播為主,被諾如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等也可傳播,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毒,直接或間接接觸患者的糞便、嘔吐物,或被糞便或嘔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環境等也可感染。
目前尚無有效的抗諾如病毒藥物,也沒有疫苗可以預防。但它屬于自限性疾病,大多數病例發病后2~3天即可康復。全群普遍易感,兒童以嘔吐多見,成人則腹瀉居多,學校、托幼機構、養老院等環境密閉、人群密集的場所易引起暴發。
目前沒有預防諾如病毒感染的疫苗,搞好個人衛生、食品衛生和飲水衛生是預防該病的關鍵。
1.應養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分開等避免交叉感染的健康生活習慣;食用瓜果前一定要洗凈去皮,食用貝類等海產品的時候,一定要煮熟、煮透后再食用;要選用衛生合格的飲用水或者喝白開水。
2.需要強調的是,做好患者嘔吐物、排泄物以及污染環境物品的規范消毒是預防疾病傳播的關鍵環節,要使用含氯的消毒劑進行消毒。在清理受到嘔吐物污染的物品時,應佩戴塑膠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觸引起疾病傳播。處理完畢后要對清潔工具和個人防護用品進行消毒處理,以確保個人安全和環境衛生。
3.如果出現嘔吐、腹瀉癥狀,建議不要堅持上學或者上班,特別是食品從業人員;如果與病例有密切接觸,要關注健康狀況,出現異常癥狀后要做好病例的規范管理,防止疾病進一步傳播。
供稿:傳染病防控科
一審:謝德雄
二審:詹文青
三審:張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