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發現身邊的“糖友”越來越多了?相關數據顯示,從1980年到2019年,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從不到1%增長到12.4%,相當于每8個成年人里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能引發心臟病、中風、失明、腎衰等嚴重后果。
《中國居民健康素養66條》第17條提醒:關注血糖變化,控制糖尿病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今天,我們邀請福州市第二總醫院內分泌科專家熊紅萍主任醫師,為大家談談糖尿病那些事兒。
什么是糖尿???
熊紅萍說,糖尿病是一種身體里的“糖分管理”出了問題的病。
“我們平時吃的各類食物,特別是米飯、水果等都含有糖。正常情況下,糖會進入血液里為身體提供能量。身體為了防止血糖升得太快,便派出胰島素充當‘交警’,指揮血糖進入身體的細胞里儲存起來或者轉化成脂肪,這樣血糖水平就能保持在一個健康的范圍?!毙芗t萍介紹,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出了問題,要么是胰島素生產不出來(1型糖尿病,占我國糖尿病患者的1%以下),要么是胰島素工作效率大幅降低或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變弱(2型糖尿病,占我國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血糖就像沒人管的“流浪糖”游離在血液中,導致人體血糖水平持續偏高。
血糖一旦失控,身體就跟著遭殃!高血糖會使血管壁受損,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進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腦卒中等;高血糖可能導致視網膜病變,影響視力,嚴重時甚至導致失明;腎臟也難以幸免,糖尿病腎病會逐漸損害腎臟功能,最終可能發展為腎衰竭。
你是“候選人”嗎?
熊紅萍介紹,糖尿病早期可能沒有明顯感覺,或者出現經典的“三多一少”信號,即煩渴多飲、多尿、多食和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乏力。
判斷糖尿病主要靠測血糖。成年人正常空腹血糖應該低于6.1mmol/L,如果你出現典型的糖尿病癥狀,再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或隨機血糖≥11.1mmol/L,或口服75克無水葡萄糖負荷后2小時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紅蛋白≥6.5%,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若你沒有糖尿病典型癥狀,但有兩次以上的血糖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也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因素包括:處于糖尿病前期(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或7.8mmol/L≤糖負荷2小時血糖<11.1mmol/L)、超重或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脂肪肝、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兒(出生體重≥4kg)生育史。
“我們一般建議高危人群定期查血糖,早發現早干預,避免成為糖尿病的‘候選人’。”熊紅萍說。
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高血糖,還要預防低血糖。嚴重的低血糖甚至可引起不可逆的腦損傷。
控糖要靠“五駕馬車”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它的忽視和放任。”熊紅萍說,每個糖尿病患者都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怎么管?秘訣就是“五駕馬車”并駕齊驅?!拔羼{馬車”是飲食、運動、藥物、定期監測、糖尿病教育。具體來說,糖尿病患者應管住嘴,吃對不吃多,營養要均衡;邁開腿,動起來,消耗多余糖分;按時服藥,聽醫生的話,該吃藥吃藥,該打針打針;常監測,在家自測血糖,掌握身體“晴雨表”;學知識,主動學習,做明白的“糖友”。
另外,防治糖尿病還要避免幾個常見誤區:
藥物能根治糖尿病。目前糖尿病無法根治,堅持正規治療才是王道。
害怕依賴胰島素。從醫學角度看,胰島素是安全的治療糖尿病藥物,且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島素可以使胰島功能逐漸恢復,在醫生評估下有些患者可逐步停打胰島素,調整為口服藥治療。
不敢吃東西。過度節食會導致營養不良、體質變差。
最后,熊紅萍提醒,要警惕糖尿病的年輕化、低齡化趨勢。“奶茶甜點天天見,手機沙發不離手,這種‘甜蜜+慵懶’的生活,正讓糖尿病越來越年輕化!”她建議,無論胖瘦,超過35歲都應該主動接受糖尿病篩查。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