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市第一總醫院兒童專科院區(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福州市兒童醫學中心)心理科主任陳敏榕的診室,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不論是面對中學生,小學生,還是幼兒園娃娃,陳敏榕總能讓他們卸下心防,打開話匣子。而她,輕輕接過他們的傷痛,他們的情緒,“交還”給他們的父母,讓他們的父母學會如何“讀懂”孩子的情緒和求助,走出心理的陰霾。
從知心姐姐到知心阿姨,從事心理科20年,陳敏榕幫助無數孩子走過難關。今天,記者就帶大家認識這位擅長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問題診治和青少年心理問題家庭治療的寶藏醫生。
陳敏榕主任
家庭情緒指導后
“小刺猬”主動吻上媽媽
“游戲里什么最吸引你?”面對家長“指控”游戲成癮的少年,陳敏榕先聊起了游戲。
當孩子囁嚅著“沒什么吸引我”時,她敏銳地捕捉到孤獨、抑郁。父母長期忙于工作,缺少陪伴。
“游戲是什么并不重要,游戲那一端的那個人最重要,在那種陪伴中,感覺有人在關注我,有人愿意跟我在一起,有人愛我,你喜歡的是這種有人跟我‘關關難過關關過’。”孩子默默點頭,一旁的父母也意識到了什么,原來孩子不是變壞了,只是需要有人愛。
這是陳敏榕主任一次家庭治療的片段。通過讓家庭成員共同回顧成長,循環性提問,她讓家長和孩子們從不同角度審視自身,“原來孩子是遇到這樣問題”“原來爸媽是這樣想的”,從而最終各自找到癥結。
這樣的治療,有的家庭需要6到10次,有的一兩次就能見效。11歲的“小刺猬”小麗(化名),就是在一次治療后,就發生了變化。
小麗(化名)情緒沖動,在校園也會無差別攻擊他人,被診斷為童年情緒障礙。陳敏榕為她和媽媽安排了一次家庭情緒指導。這一次,媽媽學會了如何改變。
“當我讀懂孩子情緒,她就沒有那么‘爆炸’了。”第二次治療前,小麗媽媽就欣喜地和陳敏榕分享孩子的變化。原來當天小麗打算帶零花錢出門,卻發現怎么也找不到,忍不住發脾氣。“你自己弄丟了,怎么還生氣!”小麗媽媽的指責讓小麗暴怒。隨后,小麗弟弟很快找到自己的零用錢借給姐姐,小麗媽媽便夸獎了弟弟,這一夸小麗更崩潰了,“我總是什么都做不好,我就是很差的孩子”。放在過去,小麗媽媽會因為小麗無理取鬧而更加責罵,而這一次,她猛然意識到,自己又沒理解孩子的情緒。她趕緊和小麗說:“你生氣是因為你著急出門,卻找不到零花錢,覺得自己總是丟三落四,對自己很失望才發脾氣!”當媽媽讀懂孩子情緒背后的自責,發脾氣不過是表達憤怒的一種方式時,一切就改變了!小麗也很快恢復了平靜。
不僅如此,一天晚上,小麗玩樂高玩到很遲,小麗媽媽一改往日的催促,沒想到,小麗突然親了她一口。“天啦,當我不再咄咄逼人時,收獲了多好的孩子”。她十分感激陳敏榕主任點醒她。
“被看見、被聽見是孩子打開心門,開啟療愈的第一步!”陳敏榕主任說,孩子的問題常是家庭互動的投影,很多時候要作出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而她需要在有限的治療時間里讓家長自己找到答案。
陳敏榕主任正在為家長做心理疏導
20次的“溫水煮學霸”
女孩神經性貪食不藥而愈
和陳敏榕主任交流中,你能感受到她的溫和,一語中的。對待孩子們,她時而幽默,時而睿智。她會用孩子的語言,用游戲,找到和孩子同頻共振的點。
為了和“Z世代”(網絡詞,意思是新時代人群)少一點代溝,她主動出擊,從Cosplay(角色扮演)到谷子(二次元相關衍生周邊產品),年過五旬的她會專程去福州的動漫集市“打卡”。
“孩子們很善良,見我不了解什么是谷子、女神,總會認真解釋。”陳敏榕說,當自己像學生一樣傾聽他們講解,當她句句有回應,孩子漸漸卸下心防。
當然,也有孩子心門緊閉,需要她的持之以恒。
高一學生小璇(化名)就診時,已經出現了神經性貪食,焦慮時會瘋狂進食,然后再催吐。這樣的情況,讓她不得不休學在家。
交流中,陳敏榕發現,這是一個追求完美的“學霸”,哪怕在接受心理治療,也會認真做著筆記。雖然已經在很好的高中就讀,但小璇總糾結于不是理想中的那所,雖然平日成績很好,但不是在重點班……在這樣反復的比較中,她讓自己一步步陷入焦慮泥潭,她說:“我什么都做不好!”
陳敏榕告訴小璇,不是第一才是優秀,過度追求完美是自我傷害,要讓自己有容錯率,讓她試著想“自己如果不是第一,并不會如何”。但“學霸”并不容易被“套路”,最終,經過20次心理治療,才有了松動,她終于學會與“不夠完美”和平相處,不再暴飲暴食。后來,珍珍重回校園、順利考研、留學……當這些喜訊相繼傳來,陳敏榕特別欣慰。
陳敏榕主任把診室“搬”上短視頻
為幫助更多家庭
診室“搬”上短視頻平臺
20年心理門診的經驗,陳敏榕總結:“眼見未必為實。”許多家長總說,“我的孩子突然就不乖了”“我說的都是道理,孩子就是聽不進去”……事實是,家長們往往沒意識到——當否定成為常態,孩子的沉默不是反抗,而是心門落鎖。
而想要再度叩開這道心門,并不容易。多年來陳敏榕也在學習,希望幫助更多孩子拔掉心口的刺刀。
“我也常常和家長們說,不一定要掛我的號,我們醫院心理科有一支很強大的隊伍,我的同事們年輕而優秀。”她說,年輕醫生更懂“二次元暗號”,治療效果也很好。
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心理科團隊
她算過一筆賬:按每個家庭治療90分鐘計算,一個上午她一個人頂多幫助3個家庭。為此,她把診室“搬”上短視頻平臺,那些經模糊處理的真實對話片段,成了千萬家庭的“心理顯微鏡”。
“我就是想通過短平快的視頻,分享門診中孩子的真實語言,家長的真實心聲,讓更多家長意識到,原來問題出在這。”陳敏榕說。
從一對一治療到一對N傳播,陳敏榕始終相信:“每個孩子的傷口都是通往心靈的密道,而真正的治愈,始于我們愿意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看到那道通往光明的微光。”
陳敏榕主任參加守護心理健康主題活動
寶藏醫生有話說——
致青春期孩子家長:
青春期孩子的混亂無序、激動叛逆,以及各種“騷操作”讓你痛苦的時候,其實孩子們比你更痛苦,他們更想要搞明白自己是誰,自己怎么了,自己能干什么,什么是適合自己的,怎么找到自己的路……此時家長做一個好的容器,足夠的彈性和容錯率非常重要!風雨過后終將見彩虹,珍惜這次危機,把它看作一次增進親子溝通,改善親子關系乃至家庭關系的機會!
在我這里就診的孩子,預后比較好的,他們的父母有一個共同點:家長們收起了傲慢,愿意傾聽孩子的心聲,不再忽視,能夠通過現象(焦慮,抑郁,強迫,網癮,自殘等)看到本質(孤獨,無助,失控),進而成為孩子的同盟者,與她(他)一起“打怪升級”!孩子病好了,醫生只是做了很小的一步,家長做了一大步!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