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魚烤肉、蛋糕奶油……生活是要“有滋有味”,但長期重口味容易高血壓。
國家發布的“健康素養66條”第16條提到:關注血壓變化,控制高血壓危險因素,高血壓患者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危險因素包括高鹽高脂飲食!”福州市第一總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張彥介紹,高血壓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養”出來的,預防要從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做起。
4個成年人中有1人高血壓
高血壓是我國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超過27.5%,意味著平均每4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壓。
那么,什么是高血壓呢?張彥主任介紹,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診室血壓測量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可診斷為高血壓。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占90%以上,病因不明,與遺傳、環境等因素相關)和繼發性高血壓(由于某些明確疾病如腎臟疾病、內分泌疾病等引起)。
很多人覺得高血壓沒啥感覺,不痛不癢?可事實遠比這嚴重。高血壓最可怕之處,是它對全身多個重要器官的“靜悄悄”破壞。傷心臟:增加心梗風險;傷大腦:是腦中風的第一危險因素;傷腎臟:逐漸發展為腎功能不全,嚴重者需透析;傷眼睛:造成視網膜病變,影響視力甚至致盲。
張彥主任強調,這些并發癥大多不可逆,嚴重危害健康,因此“發現早、控制好”是高血壓管理的關鍵。
沒癥狀≠器官沒有損傷
“高血壓的發病具有明顯的人群特征。”張彥主任介紹,以下人群為高血壓的重點關注對象:
1.年齡≥35歲,尤其是中老年人;2.超重或肥胖者,BMI≥24kg/m2;3.有家族高血壓史者;4.長期高鹽、高脂飲食者;5.吸煙、酗酒者;6.缺乏運動、久坐不動者;7.長期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者;8.有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代謝性疾病者。這些因素往往相互疊加,顯著提高患病風險。建議這類人群定期測量血壓,做到早發現、早干預。
需要提醒的是,多數高血壓患者在早期并無明顯不適,因此容易被忽視。但部分人可能會出現以下癥狀:頭暈、頭痛(尤其在清晨明顯);心悸、乏力;頸部發緊、耳鳴;情緒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嚴重時可能出現胸悶、視物模糊、肢體麻木。
值得注意的是,血壓高低并不能完全與癥狀輕重畫等號,即使沒有明顯癥狀也可能存在器官損傷,因此測量血壓是判斷高血壓的唯一標準。
張彥主任指出,無合并癥的普通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均應嚴格控制在 140/90mmHg以下;心血管風險高危/很高危的高血壓患者以及有糖尿病、腦卒中等合并癥的高血壓患者,在可耐受的條件下,推薦診室血壓目標為<130/80mmHg;老年高血壓患者,65-79歲老年人推薦降壓目標<140/90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30/80mmHg; 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降壓目標<150/90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40/90mmHg。
生活方式干預可降壓
那么,該如何預防高血壓呢?張彥主任指出,生活方式干預有明確的降壓效果,高血壓患者及高血壓高危人群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管住嘴:少鹽,控油,控糖,戒煙限酒,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張彥主任介紹,“重口味”的飲食和高血壓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建議每天食鹽攝入不超過5克。
邁開腿:每周運動不少于150分鐘,快走、游泳、騎車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管好秤:體重下降1公斤,血壓可降1-2個單位。
穩住心:保持規律作息,適度放松,避免情緒波動大。
跟緊醫:確診高血壓后按時服藥、定期復查,不可擅自停藥。停藥極易血壓反彈甚至誘發危險。
此外,35歲及以上居民,血壓正常者應至少每年測量1次血壓,高血壓高危人群至少每6個月測量1次血壓。高血壓患者每年至少接受4次面對面隨訪,并在社區醫生的指導下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