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封遲來的感謝信,也是一份基于患者視角的觀察思考實錄……在這里,我真切感受到康復治療對患者回歸正常生活、提高生命質量的重要價值,也看見醫患關系和諧美好的樣子。”
近日,福州市第二總醫院收到了一封精心制作的感謝信,字里行間記錄著醫患之間的溫暖故事。
“遇到好醫生,是患者的福氣”
寫信者是一名女士,叫李燕(化名)。
去年7月,李燕意外摔倒致右踝脛骨粉碎性骨折、腓骨粉碎性骨折、跖骨骨折、踝關節半脫位、韌帶撕裂及其他多部位隱匿性骨折。傷勢較重的她到福州市第二總醫院足踝外科就診,并于手術后第五天,轉入康復醫學科進行康復治療。
“我對康復前景心存擔憂,但在康復醫學科首次接受手法治療后,我欣喜地發現滿是鋼板、鋼針、鋼釘的僵直右腳居然可以屈伸了。”李燕說,為她治療的是康復治療部下肢組醫生陳博。在陳醫生幫助下,4天后,她的右踝已能屈伸固定在中立位。
治療過程中,李燕可以明顯感受到陳博醫生精湛的醫療技術與對患者的細心耐心,會隨時根據她的恢復情況,及時調整方案與節奏,并鼓勵督促她積極鍛煉,讓她的康復速度遠超預期。
“從躺在病房上,到能拄拐了,再到能脫拐了,最后走得越來越好了……重回說走就走的感覺真好。”李燕說。病友們也紛紛表示,李燕傷那么重,卻能恢復這么好,陳醫生真厲害。
這段康復之旅,李燕既是受益者也是見證者。其間,她也看到在陳醫生幫助下,重啟人生的“主角”還有很多。特別是一名患者讓她印象深刻,該患者在膝蓋傷勢康復后登頂慕士塔格峰(西昆侖山脈第三高峰),在登頂7546米高峰那刻,其將從福州帶去的感謝醫生的牌子高高舉起,又在醫師節時特意將牌子送到陳博等醫護人員手里。
近一年的康復訓練結束后,李燕眼前還時常浮現出康復醫學科醫護們溫暖可親的笑靨。她在信中寫道“沖擊波治療室的施少云主任,每次去‘找打’時,她總是樂呵呵的,讓精準打擊伴著歡聲笑語;康復科梁杰、卞智淮、蘇嬋娟、葉金海醫生,診療之路有幸與你們相伴一程;物理治療室唐醫生、葉醫生、陳醫生、邱醫生、江醫生,在繁忙嘈雜環境下,對患者不厭其煩、認真負責;住院期間,王錦花等護士輕聲細語、關心幫助;還有可愛的實習醫生們,尤其是張孝銀,忘不了2024年夏天她幫助我康復鍛煉時灑下的汗水……能遇到一群這么好的醫生,是患者的福氣。”
“是治療傷病,更是重塑人生”
記者也聯系上了感謝信中的“主角”陳博醫生。對于患者的贊譽,這名已經工作5年的“90后”醫生笑著說,這要歸功于康復科特有的“一對一”模式。
陳博說,和門診看病不同,康復科診療需要康復醫生和患者一對一,每次時間要半小時到50分鐘,所以長時間接觸下來,康復醫生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訴求、病史,甚至是性格特色,從而制定出最適合患者的個性化康復計劃。同時,患者對醫生也有了更多了解。“醫患之間了解多了,自然也就互相理解了。”陳醫生認為,李燕不到一年時間就能行動自如,是醫患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感謝信中提及的登頂慕士塔格峰患者是女孩曉曉(化名),一名登山愛好者。曉曉制定了登頂慕士塔格峰的計劃后,她來到了康復醫學科求助。因為她的半月板發生過損傷,這讓她有些擔憂,她希望借助康復治療,調整膝蓋的基礎狀態,助力登頂成功。
“她在治療的時候說,如果自己成功登頂,就要讓狠狠感謝我們,讓我們醫生團隊一起‘登頂’。”陳博說,當時以為是一句玩笑話,沒想到曉曉真的登頂成功,還真的在雪山頂展示了寫著醫院和他名字的感謝牌子。
“收到照片那一刻,我感受到難以言喻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正是康復醫學的魅力吧,我們不只是治療傷病,更是重塑人生。”陳博說,從業5年來,他治療過的患者有上到92歲的老嫗,也有下到7歲孩童。
陳博坦言,他的工作日常是每天面對十幾名患者,重復機械性治療。針對各類復雜的創傷骨折和運動損傷的康復治療,常常是“看不到即時成果的持久戰”,若不是熱愛,很難做到每日熱情滿滿地面對患者。當然,除了熱愛,更難得的是還有一群同樣對工作嚴謹、對患者耐心負責的同事們,團結協作,共同戰斗,幫助患者戰勝傷病。
“醫學延生命歲月,康復賦歲月生命,康復讓生命更有尊嚴。”陳博最后說,一個好的康復醫生既要像工程師精準把控每個治療參數,又要像教練員調動患者的康復信心,更要像朋友理解他們的焦慮與期待。在這條充滿挑戰的康復之路上,他期待能用雙手托起患者的希望,讓更多人在傷病之后依然能擁抱生命的無限可能。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