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艾滋病、乙肝和丙肝患者一起吃飯,來個擁抱,共用馬桶,會不會被傳染?答案可能讓你松口氣!不會。
國家最新發布的《健康素養66條》第11條指出:“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過血液、性接觸和母嬰三種途徑傳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不會傳播。”
那么,大眾該如何科學預防,又如何和這些患者相處呢?本報邀請福州市疾控中心(市衛監所)主任醫師張宏為大家解讀。
日常接觸不傳染
“首先,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都是傳染病。”張宏介紹,這三種病毒的傳播途徑一樣,包括:血液、性接觸和母嬰三種途徑。
血液傳播是指含有病毒的血液經破損的皮膚、黏膜暴露而傳播,或含有病毒的血液通過輸血或者血液制品而傳播。
性傳播是指異性或同性無防護性行為引起的傳播。
母嬰傳播是指感染病毒的母親經胎盤或分娩將病毒傳染給胎兒,也可以通過哺乳傳染給嬰兒。
“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都不會通過空氣、水或食物傳播。”張宏介紹,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與艾滋病、乙肝和丙肝患者或感染者的一般接觸不會被感染。這三種病毒不會經馬桶圈、電話機、餐飲具、臥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設施傳播,不會通過禮節性接吻、擁抱傳播,也不會通過咳嗽、蚊蟲叮咬等方式傳播。
遠離三種高危行為
那么,怎么預防這三種病毒的感染呢?張宏介紹,要主動了解艾滋病、乙肝、丙肝防治知識和相關政策,抵制賣淫嫖娼、聚眾淫亂、吸食毒品等違法犯罪行為,提倡負責任和安全的性行為。
首先,要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輸血和使用血液制品。“與感染者共用針頭和針具、輸入感染者的血液或血成分、移植感染者的組織或器官可造成傳播,與感染者共用剃須刀和牙刷、文身和針刺也可能引起傳播。”張宏提醒,因此,日常中避免與他人共用剃須刀、牙刷,或者在不規范場所文身、打耳洞。獻血或輸血前,更是要確認機構具備正規檢測流程,避免“病從血入”。
其次,要保持安全性行為。正確使用安全套,可以顯著降低感染艾滋病、乙肝和大多數性傳播疾病的風險。發生高危行為后,要主動進行檢測。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乙肝或其他性傳播疾病后,應主動告知性伴或配偶。
第三,婚檢、產檢一個都不能少。為了母嬰的健康,孕媽們應該主動在孕前和孕期進行相關傳染病的咨詢和篩查。比如感染艾滋病的孕婦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抗病毒藥物治療、安全助產、合理喂養,可以大大降低艾滋病母嬰傳播。乙肝病毒孕婦妊娠期可以服用抗病毒藥物,分娩當日停藥;生下的嬰兒12小時內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是目前預防乙肝母嬰傳播最有效的途徑。同樣,感染丙肝的孕婦有5%的概率傳給孩子,但孕期規范治療可大幅降低風險。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與其擔心傳染,不如早防早治。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