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與環境因素顯著相關的疾病多達數十種,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癥、腹瀉、瘧疾等。
2024年5月,國家衛健委修訂并發布“健康素養66條”。“第4條”提及:環境與健康息息相關,保護環境,促進健康。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環境刺客”,又該如何避免?今天,我們邀請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感染科韓荔芬主任醫師和多學科協作戒煙門診負責人、呼吸科副主任醫師林秀華一起為大家解讀。
煙霧中的“隱形殺手”
“二手煙、三手煙,都是最常見的‘環境刺客’。”林秀華介紹。
今年2月19日,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NatureMedicine(自然醫學)發表研究論文表明,一系列環境因素,包括吸煙、運動鍛煉、生活條件,對健康和衰老的影響比遺傳因素的影響更大。生命早期的環境因素(例如10歲時的體重、在出生前后母親吸煙)會影響到30年至80年后的衰老和過早死亡。
吸煙危害健康的實例不勝枚舉。去年,最新的福建腫瘤年報出爐,惡性腫瘤發病(男女合計)第一位是肺癌。根據世衛組織數據,吸煙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危險因素,約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在美國,吸煙導致了80%~90%的肺癌死亡病例。本報此前曾報道,福州50多歲的“老煙槍”李先生,左側身體突然“失靈”,一查竟是右腦梗塞。醫生說,長年累月每天抽兩包煙是一大誘因。福州50多歲的陳女士心臟常常跳一下、停一下,反復“漏跳”,確診為心臟早搏。她的發病,與大量接觸二手煙有關,病根是她的“煙民”老伴。
“煙草的危害顯而易見,創建無煙環境需個人、家庭、社會久久為功。”林秀華介紹,戒煙需要長期努力,不能指望一蹴而就。靠個人戒煙的成功率僅有5%,而在醫生幫助下循序漸進,必要時輔以藥物,戒煙成功率至少可以提高5倍~ 10倍。
不容忽視的“環境刺客”
在孟超肝膽醫院感染科,韓荔芬發現,許多發熱病人背后的病因不同,但抽絲剝繭追問病史,總能發現發病與環境密切相關。
孟超肝膽醫院感染科曾接診兩名突然“感冒”的閩侯大姐,均出現發燒不退,最終被確診腎綜合征出血熱。該病是由藏在鼠類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里的病毒引起的。問診中,醫生發現,兩名患者發病前曾在單位食堂搞衛生,從下水道清理出10多只死老鼠。
常年在海南生活的福州62歲韓依伯,突然反復發熱,被查出“泥土病”,致病菌“類鼻疽”的傳染源主要來自環境,如熱帶地區的潮濕土壤、水池、積水、水稻田、爛泥地等。
“這些‘環境刺客’對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視,其實防范并不困難。”韓荔芬表示,入春后,出血熱進入高發期,這和3月至5月是老鼠的繁殖高峰期、老鼠頻繁出沒有關。如果市民積極做好愛國衛生運動,注意防鼠、滅鼠,就能大大降低風險。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健康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健康。”兩位專家指出,人類所患的許多疾病都與環境污染有很大關系。而改變還要從身邊的細節做起,包括保持家居環境整潔衛生,不留衛生死角;做到廚房、廁所無異味,垃圾日產日清,垃圾分類;愛護公共環境,規范飼養寵物,做好寵物糞便清理,文體娛樂活動不擾民等。
值得注意的是,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也和健康息息相關。對于老人、兒童、孕婦等易感脆弱人群,要積極做好風險防范。比如,極端天氣下要更加關注基礎疾病變化并及時就醫,重污染天氣時盡量減少或避免戶外活動,高溫熱浪天氣要盡量避暑和防止中暑,低溫寒潮天氣要注意保暖和防止凍傷,臺風和暴雨天氣要防止溺水等意外傷害。
開新能源車、淘二手好物、選小份菜……如今的年輕人,正在愛上綠色低碳的生活,而這些都能助力減緩氣候變化。林秀華表示,氣候與健康的因果關系已從“科學假設”變為“生存現實”。每個個體都需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御”,抵御氣候驅動的健康危機,“只要人人都行動起來,我們每個人都是受益者”。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