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耀圖
你以為不發燒不咳嗽就叫健康?那可就小看生命這門大學問了!
“健康素養第1條”提及: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更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良好狀態。預防是促進健康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
怎么理解這第1條的內容?今天,我們邀請福州市第二總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林敏瑜以及福州市第二總醫院神經精神病防治院心理康復中心主任林涌超一起為大家解讀。
健康是“活得好”
“健康不是‘沒病’,而是‘活得好’!”林敏瑜介紹,傳統的觀念認為“健康就是沒有疾病,身強力壯、能吃、能睡”。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認知的進步,逐漸發現健康不僅僅是無疾病、不虛弱,還應該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3個方面。“健康素養66條”中的第1條便提醒我們關注健康的多維度定義。
身體健康:表現為體格健壯,各器官功能正常,沒有不適感。這是健康的基礎,也是人們非常關注的方面。
心理健康:指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包括能夠恰當地認識、評價自己及周圍的人和事,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情緒穩定,行為有目的性,能夠應對生活中的壓力,能夠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并對家庭和社會有所貢獻。心理健康同樣重要,它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情感和行為。
社會適應:指通過自我調節,保持個人與環境、社會及在人際交往中的均衡與協調。個體應主動應對環境變化,積極適應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社會適應良好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于人們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
“健康就像三條腿的凳子。”林涌超介紹,身體健康是木頭腿,能扛重物;心理健康是海綿腿,能緩沖壓力;社會適應是彈簧腿,能靈活調節。缺任何一條腿,健康這把凳子都會倒!
他舉了身邊兩個真實例子——
一個是李女士,她天天泡健身房,身材練得跟運動員似的,朋友圈里全是馬甲線打卡。可實際上她整宿睡不著,心里慌著工作那點事,姐妹喊吃火鍋都找借口推掉。這種看著健康、實際心里熬出病的狀態,現在好多白領都中招——體檢單挑不出毛病,但人就是活得擰巴。另一個是隔壁小區看門的老劉,因為糖尿病天天打胰島素,反而活得特敞亮——早上教老頭老太打太極拳,半夜給加班的小年輕留盞門燈。用他的話說:“病在身上不怕,最怕病在心里。”
“所以,健康這事真不是比誰體檢報告漂亮,心里那盞燈亮堂了,日子自然就透亮了。”林涌超說。
那么,如何實現健康呢?兩位專家建議:
身體方面,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定期體檢。心理方面,保持積極心態,學會情緒管理,尋求社會支持。社會適應方面,培養興趣愛好,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預防是最有效的
“健康素養66條”中的第1條還強調了預防在促進健康中的重要性。
“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上醫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未雨綢繆’,可現代人偏偏喜歡‘亡羊補牢’。”林敏瑜笑著打了個比方,“預防就像給健康穿上‘金鐘罩’,而治療則是臨時抱佛腳練‘鐵布衫’,哪個更劃算,一目了然!”
她介紹,“預防為主”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養生保健理念,是我國一直堅持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當前,我國面臨著重大傳染病和多種慢性疾病的雙重威脅。無論是傳染病還是慢性病,主要還是與個人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有關。國內外大量實踐證明:堅持預防為主,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是預防傳染病和慢性病的首選策略和措施,是促進健康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
然而現實中,許多人在追求健康的過程中,往往只關注治療疾病,而忽視了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以流感為例,每年秋冬季節,流感病毒總愛到處串門。其實,只要提前打個疫苗“預防針”,勤洗手“設關卡”,戴口罩“筑圍墻”,就能讓這個“不速之客”吃閉門羹。這些措施不僅成本低,而且效果顯著,遠比生病后再去醫院治療要經濟實惠得多。
“預防不是口號,而是行動。”林敏瑜呼吁,從今天開始,給自己定個小目標——每天多走1000步,每周少吃一次外賣,每月做一次健康自測。“記住,健康不是等來的,而是‘防’出來的!”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