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午9點到下午5點,剛剛完成三臺手術,走下手術臺,福建醫(y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yī)院肝膽胰脾外科黃堯主任醫(yī)師就收到了“待崗”通知,一臺肝移植手術可能在夜里進行。這一夜注定無眠。
從去年底首臺肝移植手術實施以來,孟超肝膽醫(yī)院已完成20多臺肝移植手術,每一臺,黃堯都是團隊主力之一。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位師從我國著名肝臟外科專家吳孟超院士,與患者“肝膽相照”的寶藏外科醫(yī)生。
黃堯主任醫(yī)師(左)。
20多臺肝移植手術
每一臺都有他
黃堯是80后,從事肝膽外科臨床和科研工作20年,對肝膽胰脾疾病有較深入的研究和較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肝膽胰脾疑難、復雜手術和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
“因為覺得難,才選了肝膽外科。”黃堯說,肝膽外科被認為是普通外科中難度最大的領域之一,他選擇這條充滿荊棘的道路,只是因為覺得有挑戰(zhàn)性,希望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為患者開辟一條生命通道。
畢業(yè)之初,他就跟臺參與復雜的肝移植手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去年年底,孟超肝膽醫(yī)院實施首例肝移植手術,為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帶來了希望。這臺手術黃堯便是主力成員之一。此后,醫(yī)院每一場的肝移植手術,他都沒有缺席。
肝移植手術是復雜的四級手術,一臺快則五六個小時,慢則十幾個小時。由于臨時性,手術常常很“突然”,也因此常常面臨通宵達旦。
三天三臺肝移植手術,熬夜成為必備技能。(右為黃堯)
有一回臨著下班,迎來兩臺肝移植手術,他和團隊其他成員一起從上半夜做到下半夜,再從下半夜干到次日上午。術后,又馬不停蹄開啟一天的病房工作……算一算,連軸轉了整整兩天。
但這樣打雞血一樣工作日常,讓他感覺到很有價值。
“到現(xiàn)在,半年多時間,我們完成了20多臺肝移植手術,讓20多個患者全部平安出院。”他說,每當看到紅潤健康的肝臟替代病肝在患者體內活了,看著患者平平安安出院,就很滿足,“能為患者點亮重生的燈塔,夜以繼日又何妨”。
但作為肝膽外科醫(yī)生,黃堯不輕易有成就感。他深知,肝膽胰腫瘤預后較差,患者后面還要面對許多難關,關關難闖,關關需要醫(yī)生護航。曾有一名64歲肝癌患者,在他手上經歷兩次手術,15年來,他為患者不斷調整藥物,成了朋友,而今患者已年近八旬,讓他特別欣慰。“其實每一次的病情穩(wěn)定,都是醫(yī)患雙方共同‘打怪’、不放棄的結果”。
9歲娃腹內藏炸彈
他接了別人不敢的手術
在黃堯醫(yī)生的職業(yè)生涯中,不乏驚心動魄的救治經歷。而最讓他不忍的是孩子。
9歲的廣東惠州男孩小祥(化名)腹脹、喘不過氣、起不了床,到醫(yī)院就診,查出腹中藏著罕見的巨大腫瘤——肝臟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瘤體瘋長,而且有著自發(fā)破裂傾向,嚴重威脅著小小的生命。家長帶著小祥四處求醫(yī),均被告知腫瘤太大,手術難度、風險大,很多醫(yī)生因此望而卻步。
聽說福建省肝膽醫(yī)學中心就在福建醫(y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yī)院,家人帶著小祥從廣東來福州就醫(yī)。
經過詳細檢查,腫瘤最大直徑21cm,像排球一樣大。而且由于肝臟位置深,手術空間不足,易造成致命性大出血、鄰近臟器損傷,一旦出血量大,孩子甚至下不了手術臺。
雖然難度風險極大,看著心急如焚的家長,黃堯決定迎難而上。過去的20年里,雖然并不經常給這么小的孩子手術,但他常常做困難、復雜的肝膽外科手術,因此心里有些把握。
經過詳細的評估,多學科討論會診,三維重建,他為小祥制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
手術當天,在麻醉科、手術室、外科ICU及十九區(qū)全體醫(yī)護人員的通力配合下,黃堯順利為小祥實施手術,將腫瘤完整切除。術后一個月復查CT,小祥肝內腫瘤全部切除干凈,無復發(fā),無轉移。而出于信任,家人此后不惜每月往返福州惠州,只為在孟超肝膽醫(yī)院腫瘤科做后續(xù)化療。
黃堯帶領團隊為小祥手術。
“半年過去,術后半年化療順利結束,看著孩子笑容依然,打心底開心。”黃堯說。
記者了解到,黃堯是吳孟超院士的博士生。吳老在世時,常來福州,每一回他都會跟隨吳老一起查房,學習醫(yī)術知識,學習如何愛病人。
黃堯表示,會將吳老勇于創(chuàng)新和一心為民的精神傳承和發(fā)揚下去,希望在攻克肝癌的路上能取得更大成就,為病人帶來更好的醫(yī)療服務。
獲得金手指術者榮譽。
(福州晚報記者 陳丹/文 石美祥/攝 通訊員 林春梅)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