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脾胃,百病叢生。”此話出自金元四大醫學家之一李杲的《脾胃論》。古往今來,許多中醫典籍里都有類似觀點的闡述,足見治療脾胃病至關重要,中醫脾胃學源遠流長。
福州市中醫院脾胃病科底蘊深厚,且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勇于探索,秉持“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的診治理念,為眾多患者提供了精準高效的醫療服務。今天,讓我們通過三位富有代表性的帶頭醫生,走進這個“王牌科室”,看看它的傳承、創新與發展之路。
傳承:
名老中醫賦能
福州市中醫院脾胃病科團隊,長期受惠于國家級名老中醫專家唐江山的傾心傳授。
2012年,時任羅源縣中醫院主任醫師的唐江山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認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的專家”。同年,按照省衛生廳部署,“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唐江山傳承工作室”落戶三甲醫院福州市中醫院。
自此,擅長治療全科疾病尤其是脾胃病的唐老,就開始到福州市中醫院坐診與帶教,并將寶貴的學術經驗通過設在脾胃病科的工作室整理、總結,傳承給更多后人。
“我們團隊是近水樓臺先得月。”福州市中醫院脾胃病科主任林振文主任醫師回憶道,彼時,唐老的帶教方式頗為獨特,常常自己診斷后先不開方,讓學生參與診斷并提出開方建議,再進行點評分析。而今,唐老年逾八旬,雖然近一年多來因體能原因不得不減少了來榕頻率,但其學術經驗已然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傳承。
唐老還為該科帶來了不少經驗方,如潰瘍愈合方、唐氏健脾止血方等。他自主研發的中成藥“抗萎平異合劑”,也一直作為院內制劑,運用于福州市中醫院的臨床。實踐表明,此藥對萎縮性胃炎伴重度腸化、輕中度異型增生等胃癌前病變具有一定的阻斷和逆轉的作用。
中醫治病向來注重“三因”,也就是“因人、因時、因地”的差異而辨證施治。因此,研究同一地域優秀醫生的診療思路與方法頗有價值,比如唐老就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榕醫典范。況且,福州歷代中醫多儒醫、世家,文化、流派與學術積淀都很深厚,密學絕招甚多,被譽為“執八閩醫學之牛耳”。
借助醫院平臺,福州市中醫院脾胃病科長期致力于挖掘和探究福州本土醫生在脾胃病診療方面的經驗與方法,整合并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診療體系。這個體系,不僅為本地患者提供了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的診治思路,也為中醫脾胃病學的發展貢獻了獨特的地方智慧和力量。
創新:
經方論道筑基
從醫至今38年的福州市中醫院原副院長、脾胃學科帶頭人鄭立升,也是不少患者口中醫術精湛的良醫。脾胃病科團隊通過參加她在我省創新舉辦的“經方沙龍”,學習運用她引入的膏方劑型,牢牢夯實了中醫底子。
20多年來,鄭立升格外注重對中醫經方(也就是中醫經典方藥,如醫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里的方藥)的深入探索。她積極參加國家及省內外各種經典班,并四處拜師學習,通過了“福建省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的深造。在胃腸功能障礙性疾病、急慢性胃腸炎、消化性潰瘍等許多脾胃疾病乃至內科疑難雜癥的治療領域,她都能發揮中醫經方的獨特優勢。
一個人能看的病人總歸有限,2016年至今,鄭立升牽頭舉辦院內外中醫師均可參與的“經方沙龍”,帶動同行共同學習經典,提高中醫療效。這個沙龍線上線下配合,每月利用晚上時間舉辦一期,大幅提升了該科乃至福州地區脾胃病的中醫治療水平。
鄭立升還將目光投向膏方。“膏方調理身體,久久為功,療效甚佳,而且膏方口感好、攜帶方便,患者長期服用,依從性也好。”2007年,鄭立升與福州市中醫院院長黃秋云一拍即合,在我省先行先試推出多種膏方品種。2019年9月,中華中醫藥學會膏方分會成立,鄭立升當選常務委員之一。她還在福州市中醫院開設了“膏方門診”,開發常用的協定膏方,普及“一人一方”的個體化膏方。
中醫素有“脾胃靠養”的說法,膏方的引入也大大增強了脾胃病科的診療實力。林振文主任還帶隊研發了一款山楂降脂膏,對調節血脂、防治脂肪肝有不錯的療效。
發展:
深耕/優勢病種
如今,福州市中醫院脾胃病科系福建省中醫重點專科、福州市臨床重點專科。中醫優勢病種包括胃脘痛(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瘍病(消化性潰瘍)、泄瀉病(腸易激綜合征)、腸瘤病(大腸息肉病)等。
在此基礎上,近3年來,科主任林振文主任醫師帶領科室朝著三個亞專科的發展方向繼續邁進,它們分別是:消化內鏡中心,功能性胃腸病及中醫外治亞專科;肝膽胰疾病及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亞專科。
功能性胃腸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腸易激綜合征等。“許多人‘談癌色變’,對可能致癌的萎縮性胃炎極為重視,卻忽視了在消化內鏡檢查結果中同樣常見的胃食管反流病。”林振文說,其實,胃食管反流病本身雖一般不致癌,但久病不愈或情況重的,也可能產生一系列癥狀,甚至增加食管癌的發病風險。鑒于中醫藥對調理慢病較有優勢,該團隊將此病作為主攻病種之一。
最近,困擾連江一名五旬女子的胃食管反流病,就在該科得到了有效診療。3個多月來,她每天感到咽喉到食管部位堵堵的,且胸悶、噯氣、反酸癥狀明顯,非常難受,做了胃鏡、咽喉鏡、心電圖等檢查均未發現異常,為此四處求醫,一度被懷疑是“心理有問題”。后來,她來榕找到林振文主任,被建議做食管動力檢測和24小時測酸實驗。檢查結果發現了普通胃鏡一過性檢查未能明確的胃食管反流病。經過西醫制酸藥、中醫辨證療法以及調整生活飲食習慣,女子的癥狀大大緩解。
據了解,該科“融中匯西”,能嫻熟開展中藥、針灸、推拿、艾灸等中醫內治外治療法,如雷火灸、耳穴埋豆、中藥保留灌腸;同時還引進了一批先進的醫療設備和器械,如高清消化內鏡、胃腸道電生理儀、胃腸動力診查系統等,開展多種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療效顯著。
中醫藥輔助治療腫瘤能起到減毒增效的作用,越來越為大眾所熟知,該科在這個領域也接診過不少患者。前些天,一名同時患有腸癌和晚期腎癌的老年男子求診,自述在使用靶向藥后,每天腹瀉20多次,服用多種西醫止瀉藥都無濟于事,身體狀況極差。林振文主任通過中醫辨證療法為他調體質,僅四五天,他的腹瀉就減少到每天五六次。
2021年,林振文牽頭成立了福州市中醫藥學會脾胃分會,并擔任主任委員。該科成了福州地區中醫消化系統疾病診治方面的學術龍頭。
“脾胃系統是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關鍵所在。”從醫36年的林振文說,“接下來,我們會繼續發揮專科輻射帶動能力,向下級醫療機構做好對口支援、技術推廣等工作,繼續為患者樂此不‘脾’、護‘胃’健康。”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