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的腳步很輕,但落到哪個人身上,都是難以承受之重。
特別是當疾病進入晚期,無藥可用時,患者和家屬更是跌落谷底。而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腫瘤醫學中心一群醫技護人員,正用科研的力量與醫者的溫情,千方百計為這樣的患者撐起一絲“生機”。
全省首發 落地新藥臨床試驗
“我們中心最大的亮點,莫過于是國家(腫瘤專業)新藥臨床試驗機構,能給無計可施的患者用上新藥。”腫瘤醫學中心主任陳雄介紹,許多腫瘤晚期患者,該用的藥、治療手段都用上了,但病情仍不斷進展,此時新藥臨床試驗成為最后的機會。
2023年10月,一項針對小細胞肺癌二線的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試驗藥物塔拉妥單抗)正式啟動。經過陳雄主任的不懈努力,在醫院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中心成為該項目全省首發科室,打響抗擊小細胞肺癌第一槍。
項目的啟動為省內乃至全國晚期絕望的小細胞肺癌患者帶去希望,一時間,內蒙古、河北、重慶等地患友紛紛致電,希望獲取一線生機,陳雄主任團隊一刻也不敢停歇,立刻為初步評估符合要求的患者安排篩查。
莆田的阿強是該項目獲益全省第一人。確診惡性程度極高的小細胞肺癌后(大多數患者生存期不超過一年),阿強雖經過化療,但腫瘤仍迅速增大。實驗藥物1周期費用高達9萬,阿強為了不拖累家人,無奈棄療。有幸入組新藥研究后,不僅免除阿強經濟壓力,新藥展現出的療效讓其腫瘤兩周內縮小一半,病情穩定8個月。
“臨床試驗不僅讓晚期患者得到救治,更推動了我們中心腫瘤診療的規范化和同質化進程,提升了學科的整體影響力。”陳雄介紹,中心成立1年半以來,已啟動5項臨床研究,包括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等。
“我們今年內計劃啟動8到10項臨床研究,明年20項。”陳雄表示,團隊的奮斗目標是建成臨床研究中心,實現多線、全瘤種覆蓋,為更多經濟條件差或無藥可用的患者帶去生的希望。
精準治療 千方百計救治患者
精準醫療是醫學技術的“終極目標”,在腫瘤醫學中心,這一目標正逐漸實現。
“過去當腫瘤內科醫生很難有成就感,現在靶向、免疫、放化療,以及推陳出新的新藥,讓中晚期患者的治療有了更多峰回路轉的時候。”陳雄介紹,面對復雜多變的腫瘤病情,如何打出最佳治療組合拳,精準治療很關鍵。
阿霞(化名)的故事,便是中心精準治療理念的一次生動實踐。因肝臟長滿腫瘤,阿霞出現膽紅素高、腹水等癥狀,就診孟超肝膽醫院時,病情已極為危重。阿霞回憶,在ICU的日子里,看著灰白的天花板,想的都是女兒才3歲,沒有媽媽了要怎么辦。
如何挽救這30多歲的年輕媽媽?
經了解,阿霞確診乳腺癌多年來,已經用過8種治療方案,目前已經無藥可用。于是,陳雄主任帶領治療團隊反復研究,通過基因檢測找到突破點。檢測結果顯示,阿霞有一個低表達的靶點,或許一款靶向藥能起到作用。經與患者家屬充分溝通,陳雄主任決定孤注一擲,但阿霞彼時的身體情況已經不起藥物毒副反應的打擊。商討過后,醫生團隊決定減輕藥量,先用三分之一試一試。
精準醫療的力量是意想不到的,雖然使用小劑量,但依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三個禮拜后,阿霞從臥床吸氧,到自己下地了。
如今一年過去,阿霞各項機能指標基本恢復正常,腫瘤控制穩定,但由于經濟條件再也撐不起藥物的費用。難道就此斷藥棄療?陳雄主任團隊商量后,決定用老辦法——減藥量。根據阿霞經濟情況,他們給出一次使用四分之一藥量,或者等疼痛出現了再用藥的方案。這種“個性化治療方案”,一次次將阿霞從絕望邊緣拉回,依然陪伴著孩子。
精準治療也給患有膽管腫瘤的阿明(化名)希望。阿明確診腫瘤后,已使用過三個方案,但腫瘤依然進展,還帶來劇烈癌痛。就診腫瘤醫學中心后,陳雄主任團隊為其安排了基因檢測。結果顯示,他有一項少見的治療靶點和一款肺癌新藥靶點一致。“本著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原則,我們讓阿明嘗試肺癌靶向藥。”陳雄主任介紹,沒想到不走尋常路的做法,帶來了奇效,次日阿明疼痛消失,后經復查,腫瘤縮小,病情被控制住了。
這樣的故事,在該中心里屢見不鮮,每一次的成功都凝聚著醫護人員的心血與智慧。
“對于不放棄的患者,我們也從不拋棄,要千方百計要為他找到出路。”陳雄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該中心還引進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團隊,并與國內外著名的腫瘤中心專家保持密切聯系,為患者提供與國際接軌的治療方案。
探索課題 吸引國際廣泛關注
記者了解到,這支王牌團隊成長過程稱得上迅猛。
“一年前,我們還只有50張床位,如今170張。”陳雄主任介紹,該中心是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腫瘤綜合診治中心,設有腫瘤科、放療科,擁有一批理念創新、技術精湛的醫技護團隊,共計60余人。
其中腫瘤科陳雄擁有20多年軍醫生涯,是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的人選,放療學科首席專家潘建基不僅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還是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陳雄主任常教導年輕醫生“臨床和科研是醫生的兩條腿,齊頭并進,才能又快又穩!”
而今,中心不僅承擔著國家及省部級多項重大科研項目,還積極與國際頂尖醫療機構開展合作,共同探索腫瘤防治課題。
近年來,肝癌的免疫治療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潛力,然而實際有效響應率仍不足30%。如何避免無效患者費錢費時,耽誤治療,陳雄主任率領團隊積極探索,融合人工智能技術,開發肝癌個體化預后工具,精準篩選免疫治療潛在獲益人群,指導臨床醫生制定最佳治療方案。這項創新研究獲得中央引導地方項目的資助,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柳葉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以及英國頂級癌癥雜志《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引起國際醫學界的廣泛關注。
此外,陳雄主任還與哈佛醫學院專家聯合出版關于肝癌系統或聯合治療的生物標志物的Frontiers系列英文專刊,進一步擴大該中心的國際影響力。目前,系列成果已被多個國際指南所采納,為全球肝癌患者的治療帶來了實質性的福祉。陳雄主任也因其在肝癌研究領域的革新性貢獻獲得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的高度評價,近日榮膺第十二屆紫金科技創新獎。
“這不止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更是團隊的榮譽。”陳雄表示,他將帶領團隊不懈努力,為癌癥治療開辟新路徑,為患者帶去希望的光芒。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