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前,3D重建模擬;術中,巧手精雕;術后,細心護理……
近日,采訪福州市第二總醫院關節外科時,記者感覺更像是認識了一群穿白大褂的“匠人”,他們用玲瓏巧心,精湛技術,幫助無數關節失靈、毀損的患者,恢復正常步態,再次下地,改寫人生……
今天,就讓我們聽聽他們用“匠心”“仁心”,鑄就“鋼筋鐵骨”的故事。
6個治療組各有特色
年手術量3000多臺
“我們科室成立于2012年。”關節外科科主任叫李煒明,他介紹,但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醫院就開展了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全國最早的一批。
目前,在他和關節外科學科帶頭人張怡元主任醫師帶領下,關節外科分為兩個病區,80張床位,年手術量高達3000多臺。在這里,髖、膝關節置換手術無論是技術還是手術數量,均居福建省領先地位,國內先進。
不僅如此,近幾年來,科室引進數字化手段,在AI、3D、手術導航、手術機器人等技術賦能下,技術精湛的醫生們“如虎添翼”,進一步提高手術精準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兩個病區分成6個治療小組,在各組組長帶領下,形成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
特色一:熟練掌握新術式,患者恢復快,住院短
髖關節手術入路有多種術式,傳統上選擇后外側或外側入路。而近年來“直接前側入路”在歐美興起,該入路只需患者平躺,術中不用切斷肌層,有效降低手術創傷,讓患者康復更快。
“這個術式手術難度較大,學習曲線長,國內還鮮少醫生開展,不過我們科林飛太是這方面的好手。”李煒明介紹,林飛太副主任醫師在2016年便開始實施該術式,多年來,為許多患者實現“快速康復”。
50多歲患者阿霞(化名)就是受益者之一。患有強直性脊柱炎的她,髖關節幾乎完全融合,走路僵直,邁不開腿,很容易摔跤。前不久,林飛太則通過“直接前側入路”為其實施了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后,阿霞很快康復,目前已經能邁開步子平穩走路。
“該入路可以減輕痛苦,縮短住院時間,對老年人十分有利。”不過,林飛太說,該術式也并非人人都能做,還是要具體病情具體分析。
特色二:能保膝保髖,絕不換膝換髖
得了關節炎,難道都要大刀闊斧置換關節嗎?不是的,“能保絕不換”的觀念早已深入關節外科。
王武煉副主任醫師團隊便對“保膝階梯治療理念”頗有研究。去年,醫院還成為保膝聯盟首批成員單位。
“門診發現,75%伴有重度癥狀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可以保膝,所以我們通過嚴格遵循‘保膝階梯型治療’,期望能給患者帶去最大利益。”王武煉介紹,保膝是在條件允許下,盡量保留患者健康的部分,保留正常的功能。62歲的嚴先生有右膝骨性關節炎,王武煉便為其在機器人輔助下完成了單髁置換術,僅將毀損部分置換,盡量保留膝關節功能。
同樣,在髖關節部位,對于輕中度股骨頭壞死,尤其年輕患者,也不輕易說“換”,而是首選微創保髖手術治療。詹洋副主任醫師便擅長股骨頭壞死的保髖治療。
前些日子,一名40來歲的婦女求診,因患有系統性紅斑狼瘡,她不得不長期服用激素治療,導致一側股骨頭壞死,只能拄拐。為此,詹洋為其制定保髖手術。術中,他將女子壞死的股骨頭鑿開一個洞,進行“減壓”,恢復血運,隨后在同一側髂骨處,取一段骨條,放入洞中支撐股骨頭,避免股骨頭的塌陷。
這場手術不僅讓女子不必再依靠拐杖行走,也避免了她年紀輕輕失去髖關節。
特色三:感染性翻修術,達國際先進水準
和房子“年久失修”一樣,人工關節用久了,也會遇到磨損、移位,甚至“災難性”的感染問題,不得不進行翻修。應對感染性翻修這塊,吳星副主任醫師可謂經驗老道,治愈率達國際先進水準。
前不久一位接受過雙側膝關節置換的老農就醫,他自述務農遭遇暴雨過后,皮膚出現了破潰,打那以后,術后的膝部腫脹、疼痛不已。結合病史和檢查,吳星考慮是細菌入侵導致感染,必須翻修。
在國內外,為避免一次性手術(一期翻修)清創不徹底,復發率高的情況,通常采用二期翻修,即手術兩次,待感染控制后再二次手術植入假體。短期兩次手術,這對患者來說,無疑是痛苦,卻經濟壓力大的。
通過穿刺,吳星確定老農感染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后,果斷為其選擇一期翻修,免受二次手術之苦。
李煒明介紹,吳星的一期翻修成功率較高源于他對翻修的適應證、病原菌學的認識,以及徹底清創技術的掌握。
值得一提的是,吳星還是膝關節置換的高手,尤其擅長對疑難膝關節置換“化繁為簡”。曾有老者病情復雜,外院評估需先截骨再換骨。而他設計的手術方案,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只需一次手術,既為患者省了錢,康復還更快。
特色四:不懼復雜病例,精雕細琢挑戰高難度
記者了解到,多年來,在李煒明帶領下,關節外科團隊勇于挑戰高難度。
前不久,李煒明主任和吳立忠副主任醫師便完成一例超高難度的髖關節翻修手術。
患者阿珍(化名)因先天髖關節發育不良,20多年前就接受了髖關節置換手術。如今“年久失修”的髖關節出現假體松動、移位,大部分髂骨吸收,走路一瘸一拐,需要翻修。
但經過檢查,阿珍的髖部缺損很大。“沒有堅實的‘地基’,如何固定新的人工骨關節?”李煒明介紹,這個病例的難點便在于術前的方案設定。
他帶領團隊通過AI進行術前規劃,并利用3D打印技術反復模擬手術。經過精打細算,最終決定通過植入三個髖臼杯,重建髖臼結構。而這相當于在一個破爛的地基上蓋高樓。
植杯、固定鋼板、釘入螺釘……分毫不差的重建手術中,李主任成功為阿珍打造人工髖關節。時隔三年多年,阿珍再次感受到穩穩走路的美好。
用巧手鑄“鋼筋鐵骨”
用匠心改寫患者人生
像阿珍這樣在關節外科改寫人生的故事還有很多。
在這里,患有侏儒癥的依伯通過“保膝截骨矯形”,糾正螺旋腿,找回平衡人生;
因小兒麻痹癥跛行60年的阿姨,在復雜膝關節置換術下,拉直腿部;
因強直性脊柱炎被“釘”在床上十多年的小伙子,置換髖關節后,再次下地走路;
在這里,還有許多高齡老人實施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打破“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魔咒。
……
采訪當天是周四的下午,關節外科雷打不動的業務學習日。
在李煒明主持下,十多位醫生輪番將近期接診的疑難病例,或者術后的病例搬上臺面,大家互相點評探討,取長補短。
“這就是我們對患者負責的態度。”李煒明說,這樣的業務學習既是壓力,更是動力,而這,也正是關節外科“匠心”的秘密。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