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優化養老服務產業 繪就幸福“夕陽紅”
為深入回應全市老年人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近年來,福州市以貫徹實施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為指引,基本形成了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使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截至2022年12月31日,福州市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138.95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總數的20.33%,全市共建設養老機構162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家園)104個、居家養老服務站498個、農村幸福院1892個,城鄉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100%,全市各級各類養老床位5.5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40.85張,養老服務機構數和養老服務供給量均居全省首位。
一、政策保障,讓包容性、普惠性養老服務“有章可循”
一是高位構建宏觀政策,筑起養老服務的“保障墻”。近幾年,我市以全省首個《福州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為統領,先后出臺《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2020-2022年)行動方案》《福州市養老項目建設配置導則(試行)》《福州市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行動總體方案》《福州市政府購買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基本形成“1+N”政策保障體系。
二是全面推進基本養老,擴大養老政策的“包容性”。建立居家和社區基本服務清單,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重點為優撫對象、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成員等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巡訪關愛等居家上門服務。截至目前,全市共引入居家上門服務組織13家,年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30萬人次。
三是根據需求加大補貼,強化養老服務的“可及性”。出臺《福州市養老機構補助政策實施細則》,加大對運營主體的補貼,降低運營成本,讓更多老年人享受有質量、低價格的養老服務。如在一次開辦補助方面,用房屬于自建的,每張床位補助提高到15000元;用房屬于租賃的,每張床位補助提高到7000元。在床位運營方面,養老機構(除公建民營外)護理型床位運營補貼提高到每年每床2800元。
二、優化供給,使多樣化、多層次養老需求“有需必應”
一是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格局。對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進行網格化布局,標準化建設,打造“15分鐘養老圈”;按照“一市一縣一中心”的要求,實現市縣兩級公辦養老機構全覆蓋;盤活用好鄉鎮敬老院,推進兜底養老設施建設工程建設,實現農村幸福院提升工程,不斷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
二是引導多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通過引導培育民營養老服務企業擴大投資規模,支持開展品牌化、連鎖化經營,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養老服務,鄉鎮敬老院社會化運營率達96%,民營養老機構占比達到94.61%;依托社會組織多方鏈接資源的優勢,充分發揮公益慈善基金作用,助力養老服務事業,社會投入比例超過50%;加大養老項目招商力度,2017年以來,累計完成招商項目45個,如總投資15億元的泰康之家·福園正式落地福州。
三是探索多業態養老融合發展。推進“醫療+養老”服務。鼓勵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毗鄰建設,建立簽約合作機制,全市100%已運營養老機構實現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獨立設置醫療衛生機構的5家,內設醫務室、護理站的25家,與醫療衛生機構建立簽約合作關系共198對。推進“互聯網+養老”服務。通過搭建“e福養”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實現老年人需求“一鍵表達”,企業服務“一鍵送達”,政府監管“一鍵跟蹤”。截至目前,該平臺已在全市推廣應用,2486個已運營養老服務機構全部納入平臺管理,并擇優入駐公眾服務端(福州市養老服務網、e福州),提供機構養老床位2萬張,上架居家服務569項,平臺月均工單1萬單。探索“健康+養老”服務。配合林業部門,促進森林康養與養老產業有效結合,支持社會資本結合森林康養資源建設特色養老機構,其中晉安區成功入選國家森林康養示范區,閩清七疊溫泉成功入選森林康養基地。
三、激發活力,讓社會力量投入養老服務“有勁可使”
一是構建富有活力的投融資體系。出臺《進一步支持養老服務發展十七條措施》《關于培育養老服務示范企業全面提升專業化水平的若干政策》等系列扶持政策,分別從投融資、稅費減免、減免租金、財政補貼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扶持培育養老服務企業做大做強,全面激活養老服務市場活力,政策助力養老服務企業可持續、良性運營。
二是構建更加靈活的項目供地體系。首先是擴增量。啟動養老用地“千畝計劃”,下調養老用地基準地價,吸引優質養老服務企業進駐,如帝封江養老地塊和金雞新苑六期養老地塊完成用地招投標,進一步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其次是挖潛量。尋找潛在地塊,“見縫插針”增配。如,將市社會福利中心側邊約10畝的體育用地,調整為養老用地。再者是盤存量。鼓勵將空置的辦公樓、廠房、社區用房等,提升改造為養老服務機構;行政事業單位閑置用房,按照不低于20%的標準,無償用于養老服務。
三是構建動力迸發的人才保障體系。推進養老服務發展校企對接,對各類院校設置養老服務相關專業的,最高給予60萬元補貼。實行入職獎補、在職獎補“雙補政策”,由2019年的2142人增至5692人。